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世界客车博览会上中国车的风采
文章来源: 新闻晚报 发布日期: 2006年4月6日
分享按钮

    苏州金龙主打“安全为主”品牌 连续三年荣膺BAAV最佳安全装备奖

    在上海世界客车博览会上,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的海格KLQ6129Q1荣获了BAAV 2006年度最佳安全装备奖,这是苏州金龙连续第三年荣膺该奖。客车安全一直是苏州金龙高度关注和不断追求的核心价值,作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先企业,苏州金龙在本届展会上,提出了“安全为本”的品牌新主张,充分体现出苏州金龙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打造安全客车,苏州金龙投资新建了新型高速客车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汽车性能检测中心,使苏州金龙客车产品开发和实验手段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保证被动安全配置达标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国外技术、跟多方合作,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苏州金龙自主开发了针对中国路况的高强度客车专用底盘;并率先在国内第一家将先进的盘式制动技术运用到大中型客车上;2005年,又率先在客车上装备氙气大灯,并在国内首家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的CAN总线技术,大大减少电缆、插接件的数量,系统中基本上不再使用熔断器和继电器,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客车的安全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产品的安全装备水平决定的。苏州金龙海格客车配置电涡缓速器、行车记录仪、ZF动力转向机以及解决ECAS系统之间信号干扰;大巴车标配进口自动间隙调整臂和进口ABS;批量使用ASR(防侧滑),准备采用EBS系统,为ESP在客车上的应用作好准备,全面保障客车主动安全。

    3月28日,苏州金龙在展会现场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苏州金龙副总经理徐建忠表示:“2005年,海格客车销量突破万台大关,成为国内第二家大中型客车超万台的商用车制造企业。我们在关注环保的同时,还提出‘安全为本’的品牌新主张,在几年来‘安全用心,服务贴心’品牌主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安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首位,回归到客车产品的本质,立足练内功,用心做‘安全’,加快技术创新,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客车安全技术水平,更多、更好地保障客车运营过程中车辆和旅客生命的安全。”

    苏州金龙对安全的关注与追求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其服务体系上。在客车行业第一家创建呼叫中心,率先推出全国联保、配件绿色通道等服务举措,全面保障海格客车的安全运行。徐建忠还向业界正式宣告,从现在起,苏州金龙海格11米以上大型公路客车产品的质量保证期,从原有12个月增加到18个月,里程从10万公里增长到15万公里。由此,苏州金龙也成为国内保修时间和里程最长的客车制造商,这是客车行业的服务新标杆,也是苏州金龙为客户提供更多保障,向客户回馈更高价值的重要举措。

    徐建忠说:“我们倡导产品全面安全和主动安全的安全理念,而不仅仅是某一项技术所带来单项的安全保障。我们相信,以海格为代表的苏州金龙系列豪华客车,必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客车营运市场的安全装备水平,促进客车行业从同质化、低层次的竞争走向回归客车产品安全和品质的良性竞争之路,实现客车制造商、客车用户的共赢,为保障乘客的生命和安全作出我们的贡献。”
 
    三一客车:快速崛起的新锐

    三一客车从项目立项到至今,也就走过大约三年的旅程。在这短短三年里,凭借民营企业高效的机制,三一集团雄厚的研发、技术、资金实力,以及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资源的支持,三一客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150人,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研发机构。公司具备中高档豪华客车、专用底盘等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其中,客车现有公路客运客车、旅游客车和城市公交3大系列50多种规格产品;并获有50多项国家专利和15项专有技术,代表行业国家先进水平。

    在本次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会上,三一客车推出了两款全新产品:“尊者”系列的SY6125和“陆力”系列的SY6105。这两款客车产品的推出,展示了三一客车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尊者”系列SY6125是三一最新推出的一款高二级豪华旅游客车,有着较高的性价比,已成为广大客车运营商投资的新动向。工业造型采用航天设计软件开发,车身采用冷弯成型骨架,一次性车顶电脑无缝焊接,机械式车身张拉蒙皮,保障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另外,本车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配置了六气囊半承载式底盘,进口动力和变速箱,使整车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该车的工业造型和创新的外观设计是吸引众多观众眼球之所在,前挡玻璃延伸至侧围,与司机窗、乘客门玻璃及侧窗相接,浑然一体,前大灯下方渐变涡形曲面延伸至侧围与侧仓门上腰线相连。从侧窗玻璃上延伸至乘客门与前挡玻璃相接的“1”形装饰带是整车的核心设计元素,设计师很直观地表达为“NO.1”之意,体现三一客车“品质第一,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

    “陆力”系列SY6105是三一客车2005年倾力打造的一款专为旅游及城际客运市场开发的全新高档大型客车。采用三一自主研制的SYM6100H专用客车底盘,经过成熟的动力性能匹配设计,整车具有动力强劲、环保、安全、油耗低等特点。

    今年,三一客车将抓住历史发展的重大机遇,计划投入巨资建设三一客车工业园,形成万余辆整车、底盘的年生产能力,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标准化的开放型企业。

    大金龙目标:“通行世界”

    国内领衔客车制造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大金龙)这次以超大展台规模、超大展车阵容重返2006 Busworld asia,就一举夺得了“2006BAAV年度客车大奖”,源于其新产品K01-3在舒适性、技术性、安全性和美观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已经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受到评委会成员的高度评价,也表明了大金龙在“创新技术”环节上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XMQ6111Y(K01-3)是大金龙2006年主打的豪华旅游客车产品,自主原创造型,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全承载式结构车身。整车设计开发全程采用全球最为流行的UG设计软件。K01-3率先应用了TPMS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和EBS电子控制制动系统。TPMS系统对每个轮胎的压力、温度实行实时监控,使驾驶者时刻掌握轮胎运行状态。EBS系统则强化了ABS的功能,更兼备了对制动力进行合理分配的强大功能,大大提高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K01-3还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全车CAN总线技术。

    大金龙的另一款新型产品,也是此次展会的明星车之一FCB1,获得巴士类单项奖——世界客车联盟最佳城市巴士奖。FCB1是国内首款概念公交客车,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数字化生活”的公交理念。

    在3月27日大金龙的新闻发布会上,大金龙总经理江世煌向客车业界宣告了大金龙“通行世界”的愿景和目标。大金龙规划,在未来三年内将斥资5亿元人民币,致力于客车核心技术研究和产品品质改进,加速海外营销、服务通路和海外营业机制的建立,为“金龙客车通行世界”做好技术、品质和服务三方面的保障工作。

    世界客车联盟主席LUC先生应邀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他说:“我越来越强烈感觉到中国客车正在影响世界客车的格局。‘世界客车看中国’也已经毫无悬念,只是进程问题。金龙客车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客车品牌,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和品牌影响,也是中国客车企业当中最具竞争活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一家。大金龙的国际市场战略行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2006年,金龙把8款自主研发产品带到了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我相信,这些车型已经代表了中国客车自主技术的最高水平。”

    大金龙在发布会现场举行了四个外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获得将近1000台外销订单。

    金华青年BRT为交通提速

    去年北京市南中轴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开始试运营,开创了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大容量、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新时代。巴士快速交通(BRT)作为一种新型的公交方式,已经引起客车业的广泛关注。在本届亚洲客车展览会上,浙江金华青年尼奥普兰公司勇夺了“BAAV 2006年度巴士大奖”。此次参展的三款豪华车型之一,“青年·太空线”JNP6137S是国内唯一能在高速路上行驶的双层豪华大客车。
 
   JNP18米铰接公交车是青年尼奥普兰公司引进德国最新技术设计开发的高性价比公交车,车身采用了最先进的全承载式技术,保证了更高的安全性。进口的电控铰接盘,大大缩小铰接式客车的转弯半径,在增加长度、扩大容量的同时提高了客车的行驶安全性和平稳性。配备北京公交的18米车装的是IVECO(依维科)发动机,排量7.8L,配备杭州公交的18米和12米车装的是MAN发动机,排量11.967L。使该车不仅具备了强劲的动力,而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油耗更低,更加环保。在整车配置上,采用了德国ZF专用低地板前后桥,使整车的地板高度只有360mm,车内通道更宽,大大方便了乘客上车,尤其为老人、妇幼等上车提供了方便。此外还有一系列可配备国产或CNG动力的车型可供选择。

    在谈到青年客车BRT的技术特点时,青年尼奥普兰的技术总监大卫·卡尔说:“我们为了尽可能节约乘客上下车的时间和公交的运行成本,设计时尽可能地减少台阶。除了某些受技术限制不能拆除的台阶外,我们车上的台阶比其他厂家的都要少,全部采用低地板。青年BRT的现代化车桥寿命很长,车身的设计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使用各种新材料,质量很好。”

    青年客车的设计理念是大站与大站之间采用18米或24米的大型BRT,从一个大站向周围的小站点辐射的公交网络采用小型公交。针对各个站点的特点,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不同城市的具体需要,青年客车在内饰上会设计各具特色的颜色、座椅和扶手。

    尼奥普兰正在实行本地化策略以降低成本,在严格控制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除了车桥、发动机、铰接等重要部件进口外,其余部件已经实现80%的国产化,青年客车的技术骨干都在德国接受过培训,国内的生产也由德国的专家来现场指导,以保证技术成果的成功移植。大卫·卡尔最后表示,非常愿意以自己的经验全力帮助中国工程师一起开发自主创新的客车。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