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许多省市地方都规划要实现村村通客车,让农民出门就能坐上客车。过去,农民出门都是乘坐农用车、微型车,甚至拖拉机、马车,农村客车市场并未被开发出来,呈现一片空白的状况。如今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给我们的客车企业拓宽了市场,而农村广袤的市场也实在值得我们的客车企业去探寻。
机遇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给农村客车市场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去年,在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公路建设共建成沥青、水泥路20万公里。到去年年底,全国县乡公路通车已达146万公里,沥青、水泥路突破90万公里。而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这个《规划》是国家“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系统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对促进我国农村公路持续快速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这个建设目标以及目前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为农村客车市场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人员流动不断增速,为农村客车市场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土地政策、粮食政策、取消农业税等具体措施的纷纷出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种农副业、乡镇企业也日益红火,使得经济高速发展,农民的出行量、人员流通量大大增加,这对农村客车市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客运状况不容乐观,常见农村居民仍乘坐三轮农用运输车、手扶拖拉机等进城赶集;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民外出主要是骑自行车甚至靠步行进城。一些运输工具存在着诸多不利,比如农用车的安全不可靠,微型车的空间小、通过性差等等。由此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也一直困扰着人们,如农用运输车或拖拉机挂车违章超载屡禁不止、事故频繁;农用机动车人货混装,酿成群死群伤的事故,令人触目惊心,已成为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的一大隐患。为此,急需适合我国农村客运市场的交通工具,来逐步改变这种现状。有专家指出,随着政府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用车彻底退出客运市场将只是时间问题。虽然要完全杜绝农用车载客的违规现象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农用车陷入困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客车的快速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而我们企业正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脱离农村的实际使用现状,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切入点,推出适合跑在农村公路上的农村客车产品。
政策
发展农村客车市场,政策利导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问题。我党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可以说是发展农村客车的根本依据。当前,全国把农村通客车作为服务“三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想方设法加快推进。
然而要开拓农村客车市场与打造良好的农村客运环境息息相关,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农村客运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前,农村客运运力运量矛盾突出,农村客运经营困难,造成农村客运车辆等级低、车况差,冷线无人跑,群众乘车难现象,给非法营运“黑车”和“摩的”营造了生存空间。针对这些现状,前不久召开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要制订发展农村客运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客运发展。健全相应的农村客运管理机构,跟踪调查各条线路的运营状况,合理分配营运名额。加大监督工作力度,搜集社会反馈信息,及时打击非法营运及抢客等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
交通部也早已制定了相关客运政策。交通部在《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中强调,杜绝农用车、拖拉机、货车从事客运,引导农村客运的经营业户组建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从事农村客货运输。要以县为单位,适当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的交通税费,统一规划线路、站点、班次,引导汽车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发展城市至乡镇、行政村、集贸市场的环形班车线路,促进农村客运的发展。
此外,在有关农村客车标准方面,政策也已有据可依,早在2003年8月,交通部就组织调查组对农村客运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发改委、公安部、环保总局、质检总局、全国汽标委、客车企业和客运企业的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并于2004年11月发布,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要求》在农村客运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推动农村客运市场向规范化发展,促进农村客车市场持续发展。随着《要求》的出台,相比以前,现在各客车制造企业也更注重开发和销售一些适合于农村客运市场的中低档客车,所以农村客车市场将有一个很好的表现。
方向
农村客车是指主要在乡村公路上行驶的用于营业性的旅客及其随行货物运输的客车,它的开发主要是面向市、县至乡(镇),乡(镇)至乡(镇),乡(镇)至村,及村至村的道路的运输。发展农村客车,尽管市场广阔,但是我们的客车企业也要认清方向,不可随意而动。
首当其冲要关注的是产品的安全性。事实上,由农村客车代替原来广泛存在的农用车载客现象,其主要依据、出发点也是安全性要求,这一点无可置疑。传统客车企业及底盘主机厂在安全技术方面、资源配置方面显然存在着无可比拟的经验与优势。
经济性显然是决定农村客车是否具备强大生命力的核心指标。涉及性价比、适应性、服务便利性等等方面,包含购置经济性和使用经济性,尤其更看重使用的经济性。农村客车的价格要低,这是对客车经济性的最基本要求。在经济性中包括购置费用和使用费用两个方面。置用费价格一般不宜超过三四万元,如果过高的话,农民们承担不起,就会选择其他能承担得起的车辆。而在使用费上,要求客车的维护费用要低,包括耗油量要低,对适用油号的要求要低,车辆不易损坏,便于修理,对配件要求不高,配件价格也相对便宜。
服务支持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近两年客车企业纷纷开始打造服务品牌的趋势看,服务已成为了客车企业营销的重头戏,尤其是农村客车市场在培育初期,存在线路长而分散,车辆集中度相对低,远离城市,这对任何客车厂家的服务都是一种考验。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客车底盘及客车企业的联合拓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此外,与一般的长途客车、城市客车和旅游客车不同,农村客车的运输特点是,其运输对象多为农民群众,乘客所带的货物和行李一般较多、较重,并且品种样式也不固定。开发农村客车,既要考虑到乘客不同季节运输有生命的货物,又要考虑乘客批发水果、蛋类、药品等易损易碎的货物,还要考虑到乘客取放货物的方便性。农村客车还有一个主要特点是在运输旅客的同时,还能运输大量的货物和行李。因此在普通客车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其安全性、动力性、舒适性、可靠性以及外部造型和车内布置等设计,还要考虑增大行李存放区,并且加开车后门,设置客货分离的隔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