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缘起
市交通委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从7月27日首条农村客运线路开通以来,截至12月初我市一共开通了8条农村客运线路,有效解决了沿线15万农民的“出行难”;但运营几个月来,每条线路都处于亏损状态,面临着不少困难。
这份调查引起了记者关注,究竟全面亏损的个中原因何在?农村客运的出路又在哪里?连日来,记者深入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农村地带进行了一番采访。
前日上午,记者在海沧管委会搭乘农客450班车(海沧石塘-东孚),发现20座的车厢里只有10来个人,返回时乘客仅剩4人了,司机感叹:农村公交难跑啊,客源稀少,而且很不稳定。
这是农村客运的普遍遭遇。农民出行没有规律,平时坐车的人少,不少人骑自行车、摩托车,不习惯坐公交车出行,导致车辆上座率低,原本20-30个座位的扬子中巴(农客车),很多时候都是空荡荡的。
无候车亭 刮风下雨候车十分不便
昨日上午,记者再次搭乘海沧农客450班车,该班车终点站停靠在青龙寨观光路口,没有进村。海沧农村客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村庄道路的路况差,路面窄,公交车进不了村,也不好掉头。农民朋友需步行好长一段路才能搭上车,也就不像想像中那么方便了。
青龙寨当地一位村民对记者说,农村客运班车一般都没有候车亭,每逢遇到刮风下雨天或艳阳高照天,候车十分不便,所以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出门,造成不少客源流失。
各自为政 线路封闭无法跨区经营
现有的8条农村客运线路,分属于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岛外区,而且都有各区特别成立的农村客运公司专营,区与区之间、线路与线路之间各自为政、毫无联系。
正如翔安农村客运公司的有关人士所言:由于线路局限,捆住了农村客运的手脚。这位人士说:目前,农村客运只局限于一个区,无法越区经营,而群众的出行却没有区域限制。如翔安大帽山、新圩不少村民习惯到同安赶集,但这条线的农村客运只到马巷、新店;再如,角美灿坤不少工人住在海沧,但农村客运只能运行到距离角美最近的青礁村,集美与海沧人员往来密切;但农村客运却不相通,只能望“客”兴叹。
“面的”为患 低成本“黑车”抢占市场
据介绍,同安、翔安农村客运的运营困难更多缘于“黑车”横行。同安农村客运公司一位人士介绍说,“黑面的”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跑200元左右,但是它们每个月只要交100元-200元的养路费,客观上分流了农村客运的客源。目前,海沧辖区的“面的”就有200部,但取得合法经营权的仅40部,大量非法营运车辆冲击了正常的农村客运市场。
另一位人士更悲观,“不整顿非法运营的车辆,农客这一块不可能生存!”据不完全统计,同安摩托车新车一个月挂牌就在1600辆以上,翔安现有挂牌的摩托车就达3万多辆。在集美,许多人反映说:“‘面的’跑了热线,冷线留给农客”。非法营运的“面的”、“摩的”的无序竞争,是农村客运的最大“杀手”。
油价上涨 亏本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同安农村客运开通了350、351两路农客,但一天一辆车就只有280人次,现在油价又涨了,自8月13日开通以来这两条线路一直在亏损。”同安运管所的有关同志说。
油价上涨,直接造成了营运成本的上升。目前,油价上涨了10%。据市交通委透露,目前农村客运班车的平均燃油成本占营运总成本已高达38%,让农村客运不堪重负。
举措 收编面的 取缔摩的
农村客运如何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呢?市交通委的有关专家、从事农村客运运营的业内人士提出了“五大举措”:
举措1:“游击队”改为“正规军”
市交通委的有关人士认为:整顿了非法营运的“面的”、“摩的”、“农用车”等,出自市场的问题以“市场之手段”来解决,农村客运就有希望。
海沧运管所负责人透露,上周五该区已经开会讨论,决定全区“面的”都要申报登记,12月底之前,将符合条件的“面的”统一变更车身颜色,办理过户手续,纳入农村客运。
在集美,统一风格、统一管理的“面的”很快将出现在大街小巷,该区酝酿已久的“面的”收编工作已进入操作阶段,首批370部车有望在年底完成各项手续,投入正式运营。
目前同安市面上有100多辆“面的”,由于没有运营手续,长期存在安全隐患,人员也没有经过培训,素质不高。这次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收编整治,具体的措施是车辆都要标识“白底红线”,纳入农客经营,3年经营期一过,全部“面的”都要报废,从而退出市场。
举措2: 打破界限跨区营运
据透露,目前我市农村客运公司,在岛外各区内拥有专属经营权。海沧农村客运是由海沧交通服务公司运营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海沧交通服务公司一样,多数负责农村客运的业者对当前的困境还是有比较充分的心里准备的,他们对农村客运市场的前景也充满着信心,明年海沧计划还将开通2条新线路,投入5部新车进行运营。
但这些业内人士建议:在政府规划指导和职能协调下,能够争取跨区营运权,同时与临区开展联合营运,如海沧与集美联运,同安与翔安联运,不是按照行政区域的认为划分市场,而是按照农村客运市场的客观需求来界定线路、竞争营运权。比如,将石塘-青礁线路延伸到角美白礁村,将大帽山、新圩线路延伸或途径同安等。
举措3: 政府保障减免税费
据悉,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主要是:对养路费、客运附加费、公路通行费等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减免;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的各项税费,三年内区财政将全部返还给企业;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城镇下岗人员就业的,在社保、培训等方面将予以补贴。
但负责农村客运业务的企业主们仍然呼吁政府的减免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以期在农村客运刚刚起步的时候能够渡过难关、稳步前进,并呼吁将农村客运纳入大厦门公交体系进行规划、扶持、建设。
举措4 :完善农客基础设施
为顺应农村客运的发展,今年初我市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实现村村通硬质化道路的目标,目前大体进展顺利,全市已动工建设通村道路50多条,完成20条50.45公里、完成总投资2500万元。但农村客运班车普遍都没有建候车亭,给农村带来不便,而且还有众多行政村的路况差、安全隐患比较多,因而在采访中不少人士希望政府能够再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为农村客运创造更好的营运环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村客运的发展任重道远,但只要有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有业界的自强自律,农村客运一定能够发展壮大,一定能够更好地为村民出行服务。
备忘 农客网络化 城乡成一体
农村客运是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民心工程。从2003年起,国家交通部开始规划全国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城市,厦门是首批农村网络化试点城市。
今年7月27日,我市首条农村客运线路在翔安开通,7月31日和8月13日,海沧、集美、同安相继开通了农村客运线路。至12月初,全市已开通8条农村客运线路,投入24部客车,覆盖公路里程170公里,解决了28个行政村的通班车问题,让沿线15万农村人口受益,全市行政村通班车率由2003年的55.2%提高到71.8%。
马上评论 如何玩转“风火轮”
农民出行难,农村客运更难。这是摆在我市“三农”问题面前的一个事实,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矛盾。
为了替我市出行难的15万农民安上“风火轮”,市里开辟了农村客运线路。客车行走于乡间村落,但问津者寥寥无几。是农民出不起乘车钱?不是。是农民怕这“洋玩意儿”?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入“原始部落”?我仔细想了想,这并不是农民的过错,只是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乡下“有客运而无客源,有线路而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这种供求矛盾的症结在哪儿呢?我以为,首先还是计划与市场的脱节。表面上农民急需客运服务,但实际上他们“兵分多路”,对这种“恩赐”并不领情。也就是说,计划者与农民仍不够默契。其次,即使商品经济浪潮汹涌澎湃,但在农村市场影响仍不够大。正因为商品流通不够活跃,所以人的流通也无法像想像中那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再者,农民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决定了他们对客运专线车保持一定距离。他们喜欢随意,加上现在有“摩的”、“面的”,管你专线不专线的,反正我有随上随走的“专车”呢。这些违法的“摩的”、“面的”乘虚而入,抢占了农村客运的“制高点”。还有,专线客运的配套设施没能跟上,诸如车站的建设、“划疆而运”的区界未能打破。
这诸多问题,使已经开通的农村客运蚀了老本,让经营者很受伤。咋办呢?针对目前农村客运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对症下药,知难而上,改进现有的客运路线,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新线路,真正把农村客运纳入我市大公交规划建设的框架,从建设海湾型城市的高度来统筹、发展农村客运交通事业。
目前我市行政村通班车率由去年的55.2%提高到71.8%。从数据上看,成绩显著。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村客运难的问题。看来,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兄弟“送上一程”,让客运为“三农”服务并且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