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和市场环境是发展农村客车的基础。就目前情况看,政策的强力支持使农村客车市场初具规模,一是有了公路,二是有了乘客,三是有了市场空间,四是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四条预示着农村客车的发展高潮即将来临。
农村公路建设一日千里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公路总里程显著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占公路网比重逐年增大。到2004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5.6万公里,其中,2004年新增4.6万公里,新改建农村等级公路25万公里,新增123个乡镇和11200多个行政村通了公路。由于县乡公路的增幅大于总里程的增幅,使县乡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逐年提高。从1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的对比来看,县乡公路平均增速远远高于总里程的平均增长速度。
农村公路建设已经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交通部的规划,到“十五”末,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95万公里,公路通乡率达到99.8%,公路通行政村率达到96%。根据2005年交通工作会议发布的信息,从2006年起,国家将连续5年共投资1000亿元修建农村公路。村村通公路是村村通客车的前提,农村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农村客车市场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拉动农民出行需求
要真正解决农民出行难这个问题,除了政策因素以外,还需要市场因素的帮助,不仅要让农民出行有车坐,也要使运营的农村客车有人坐,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对矛盾,才能算是实现了预期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随着土地政策、粮食政策等具体措施纷纷出台,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民的安居乐业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中反映得十分清楚。另外,由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地区人员流动量的增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资料,2004年1至11月份,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7886亿元,同比增长12.97%,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协调稳定的发展态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人员流动将会不断增速,为农村客车市场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农村客车必须考虑到农民乘客的经济承受能力,根据现状来看,这也是农村客车能否迅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降低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入手,交通部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以县为单位,适当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的交通税费”,目前这只是一个原则,尚无具体实施细则,在试点工作完成以后,根据具体问题,必然会有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出台,引导农村客车市场向合理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降低了经营者的经营成本,票价便有望确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经济实惠是提高农村客车上座率的一个前提。
农用车退出客运市场为农村客车腾出空间
农用车是生产工具而不是代步工具,更不是客车。因此,农用车载客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违规行为。近年来,因农用车载客而发生的一系列特大交通安全事故触目惊心。公安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9月,农用车肇事2421起,造成833人死亡、1221人受伤,这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农用车肇事持续增长的第4个月。因此新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对农用车实施规范化管理的要求。2004年,在这两项政策的影响下,农用车的使用成本大大提高,市场遭受了重创。据统计,2004年1至9月份全国共生产农用运输车157.14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45%。其中,生产三轮农用车124.25万辆,同比下降21.52%,这是农用车历年来降幅最大的一年。
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农用车彻底退出客运市场将只是时间问题。虽然要完全杜绝农用车载客的违规现象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农用车陷入困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客车的快速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农村公路的扩张已经为农村客车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加上制度和管理上的逐步规范化,农村客车的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地方政府发展农村客运积极性高涨
由于农民出行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真正盼望解决问题的还是农民自己,实现“村村通客车”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增强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交通部的引导下,各省交通厅纷纷提出“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的宏伟目标,把“村村通客车”作为交通工作中的一项“民心工程”,下决心彻底改变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比如:广州市2004年年底前实现村村通班车,试点目标是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提高农村客运抗风险能力;山东省交通厅提出“三年内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山西省2005年底全省行政村通客车率要求达到80%以上,2010年底要达到95%;河南省到2004年11月份,全省在实现了乡乡通客车的目标后,行政村通客车工作也获得了进展等,特别是浙江省,为减轻农村客运班车经营者负担,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步伐,方便农民出行,经省政府同意,交通部门、财政部门决定对县级区域内的农村客运班车养路费、公路客运附加费等公路规费实行优惠,率先在配套政策上进行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