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解读丹东黄海的重塑辉煌之谜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5年7月8日
分享按钮

    当京城的居民们还在为乍暖还寒的天气无所适从,聚会北京的中国客车巨头们已经看到了春天。

    2005年3月30日至4月2日,2005年北京公交集团招标车辆展示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全国9家最著名客车制造商拍马赶到,为这纸价值高达30亿元的“奥运客车采购第一大单”各展绝“技”。经过参展者、招标者、参观者4天的展示、鉴赏与评比,多个奖项花落各家。展商的表现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喝彩,其中丹东黄海更是一枝独秀,一举获得所参与的11个指标评比的9个第一和2个第二。

    这个在整个80年代风光无限而在90年代一度陷入困境的客车业曾经的“龙头”经过了几年的韬光养晦,在新世纪之初,用一个醒目的调子告诉人们,黄海雄风再起。

    丹东黄海的前身是志愿军的一个汽车修配厂。志愿军“敢打大仗,敢打硬仗,敢打不可能打赢的仗”的作风始终留在了“黄海”这支队伍的骨子里。一度领先后又经历波谷,重新崛起更显英雄本色。2002年底,丹东曙光入主黄海,整合了曙光的体制和资金与黄海的技术与品牌之后,丹东黄海东山再起。

    曾经辉煌的企业必然有着埋藏在心底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舍我其谁的气质。然而面对今天同样优秀的对手要想再次脱颖而出,就正如奥运健儿们所追求的五环精神一样,“黄海”知道自己亟需的是更高的立足点,更快的加速度,更强的竞争力。

    抢先一步海阔天空。在“定位”法则大行其道的新市场新竞争之下,“名牌”、“龙头”已经不再是能满足企业发展的目标。要领先,目标要具体,要细化。在雄厚的技术背景和准确的市场细分的支持下,“黄海”抛出了“城市客运旗舰”的概念。“黄海”要做到的不在仅仅是卖最多的车,而是让人们一提起“城市公交”就想到“黄海”这两个字。这步棋走得妙,业界不禁暗叹,“黄海”抢先拿下了领骑整个客车业的“黄背心”,昔日霸主的气质再现。

    为了满足各大城市对公共交通这一城市形象的流动窗口的要求,黄海的公交客车越做水平越高,越做速度越快。就拿其爱将18米铰接客车DD6180S01来说,其水平之先进在国内是无人匹敌的。DD6180S01在“奥运招标展示会”上的照片一经在网上发布,好评如潮。而这正是源于颇受市民青睐的低踏板大车窗设计和国内首创的前置式二级踏步技术。

    产品跑得快,企业更要跑得快。有了高标准,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便成了摆在眼前的任务。在竞争对手林立危机四伏的客车业,不进则退的规则让每个有心进取的企业都赶到了时间的紧迫。又要赶又要超的“黄海”更是等不起。“新黄海”成立之后就设立了5年之内客车年生产能力突破万辆、跻身国内同行业“三甲”的目标。这次奥运选秀将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一个大好机会,于是黄海势在必得的派出了最强的阵容,终于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在树立旗帜的路上迈了出色的一步。

    让黄海出名的是黄海抓住的每一次机会,让黄海抓住每一次机会的则是黄海强劲的竞争力。领先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是黄海每次“秀出彩”的台下之功。

    丹东黄海拥有一流的产品研发队伍、二十余年客车自主开发的经验积淀,卓越的产品研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的“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研发理念是保持竞争力的生命线;丹东黄海的企业文化是:干部要崇尚技术、崇尚产品,全员关心产品、关心质量。干部懂产品才能够理解用户,干部懂产品才知道取长补短,干部懂产品才知道运筹帷幄。黄海就是靠着这样的一套班子重新走回强大之轨。黄海向管理要效益,然后回报给社会;此外,自主研发能力优势,成本控制的严格,是的黄海在同类产品的价格上遥遥领先。所有这些,是黄海重新崛起的秘密,是黄海保持领先的希望。

    当然,“黄海”的中兴之路刚刚启程,正如黄海的企业理念所述的那样,更高、更快、更强,是黄海的追求,但这绝不是能令黄海满足的目标。我们敢相信,黄海将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竿头,更进一步。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