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客车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可以算是最高的。国家相关部门的投入虽然不多,但以最盛产自主品牌而著称。就在业界还在为轿车的自主品牌前景忧心忡忡之时,客车市场中的进口品牌已被自主品牌围追堵截难以立足了。
自主客车力压洋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表明,2006年,客车行业继续保持良性运行势头,产销分别达到30.18万辆和29.76万辆,同比增长8.64%和6.29%。其中,中型客车销售6.58万辆,同比增长15.69%,与2005年相比,中型客车2006年产销增长贡献度分别达到34.39%和50.67%,对行业增长贡献最大。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国内的客车产品中,自主品牌无疑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挂“洋标签”的产品少之又少。像沃尔沃、尼奥普兰、五十铃等合资品牌,由于销售量太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仅仅局限于高档客车的细分市场。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目前国内客车企业普遍采用技术引进方式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因此在中国基本上集中了世界上所有客车制造的先进技术。自主品牌的大中型客车、豪华客车已经完全可以和国际一流产品相媲美。
骨干企业担当主力
据了解,我国客车行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市场日趋平稳,客车行业的骨干企业继续成为引领2006年市场增长的主力角色,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客车累计销量超过5000辆的企业有15家,共销售23.92万辆,占客车总销量的八成。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金杯、江铃、宇通、南京依维柯、厦门金旅、东南、北汽福田、金龙联合(苏州)、四川一汽丰田和沈阳中顺,分别销售5.33万辆、2.27万辆、2.03万辆、2.01万辆、1.77万辆、1.63万辆、1.52万辆、1.33万辆、1.07万辆和一万辆,这10家企业共销售19.96万辆,占客车销售总量的67%。与2005年同期相比,金杯、江铃和东南有所下降,其他企业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2006年宇通在客车行业率先突破100亿元营业额大关。
出口潜力有待挖掘
近十年来,中国制造的客车产品不仅能够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已经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客车出口已成为拉动客车行业前进的主要动因之一。
记者从业内人士那里获悉,近年来,中国客车行业大胆采用全球采购方式,用国外的先进总成件匹配客车,闯出一条低成本引进国外技术的捷径。这种方式已被大部分厂家采用,目前国产客车以质优价廉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客车出口的优势。作为我国仅有的两个年销量13000辆以上的客车品牌之一,苏州金龙生产的海格客车去年出口达到1548辆,全年累计实现客车出口额8163万美元,增长速度高达500%,成为国际客车品牌中耀眼的新星。去年10月,在跟奔驰、曼等国际顶级客车厂商的竞争中胜出之后,500辆海格客车出口到卡塔尔,用户之后又追加了300辆的订单。业内人士称此一举改写了中国客车低质、低价的形象。
“2006年苏州金龙实现销售量13345万台,同比增长31.09%。2007年应该说苏州金龙由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转型的起始之年,占地40万米的苏州金龙二期工程也预计在今年6月份全部投产。建成后我们产能达到1.8万台,是全球单产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之一,在国外这么大客车生产基地基本上没有。”苏州金龙公司副总经理徐健中近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我国2006年大中型客车的出口,仅占世界客车贸易额的2%,因此可以说客车出口刚刚起步,成长空间颇为巨大。苏州金龙预计今年出口额能够突破一亿美元,并将出口至少占到50%的销售量列为阶段性目标;而宇通也提出2008年海外销售收入要占销售总额的30%,出口收入将达到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