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微轻客”将成轻客市场亮点
文章来源: 中国商报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31日
分享按钮

    2006年轻型客车市场摆脱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走出低迷。追溯轻客市场恢复性增长的原因有四点:一是高油价助推柴油车型的增长,柴油类轻客将逐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作为生产资料的非完整轻客市场绝对份额快速扩大。三是农村客运需求趋旺带动轻客市场增长。四是各地政府对轻客客运车型从限制转为扶持,进而直接促进了这些地区轻客销量的增长。

    目前,中国的轻客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轻客市场各细分车型将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轻微客将成为轻客市场亮点。

    触角多向发展

    经过多年激烈的竞争,轻客产品降价空间已经很小,2006年轻客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强于品牌影响力的博弈。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否得当、产品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各大厂家的营销手段、营销理念日渐成熟,相关政策法规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轻客厂家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轻客市场进一步细分,除部分高档轻客仍将占有一定的商务车市场份额外,大部分中高档轻客将跻身城际运输,以替代目前营运用中低档轻客市场需求;而中低档轻客的市场定位相对下移,已逐步取代大型微客,进入了广阔的农村客运市场。

    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城市物流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城市物流市场的空间逐渐加大,为多功能、多用途以及低地板轻客跻身城市物流领域打开了空间,如应运而生的金杯海狮物流车、南京依维柯康运物流车、江铃全顺开快运物流车、福田风景快客777等等,轻客车具有的承上启下优势,为轻客厂家提供了广阔的产品发展平台。

    营销网络触及县级地市

    2006年,全国许多省份运管部门对轻客客运车型从严格限制转为大力扶持,在审批高等级公路旅游客运线路时明确规定使用20座以内车型,客运行业的发展由此发生新的变化。连续5年大幅增长的大型客车,2006年上半年均有6%左右的增长,而轻客的客运车型同比增幅四成多,尤其是长轴矩柴油机型营运型轻客的销量翻番增长。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压迫下,众多轻客企业不仅在大城市建设了独立网点,而且又将网络触角延伸到中小型城市和经济具有绝对优势的县级市场,并建设了专卖店。从战略的发展眼光去看,“现在在县级市场建立专营店是依据经济发展早期塑造品牌的过程,是建立品牌影响力的过程,先入为主的市场战略为未来的市场成功奠定了基础。”

    趋向小型化 

    “微轻客”既有短轴轻客的空间,又有微客的轻便灵活性。发动机升功率一般都大于轻型客车,排放欧Ⅲ标准而优于大多数轻客欧Ⅱ排放,基本上通过了国家二期燃油消耗排放法规要求。底盘为承载式车身而有些轻客为非承载式车身,因此“微轻客”具有轿车的平顺舒适性,同时还体现在大空间和大载重的优势上,拥有比传统微客大近40%的车内空间,能弹性乘坐5~8人。此外,该类在功能配置上是以MPV为标配,因此具有多功能性。

    “微轻客”与轻客的用途具有相似性,价格又普遍较低,对低档轻客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2006年轻客用户群因此向轻微客市场转移了10%左右。目前微客已大量作为客货两用车使用,更偏重载货功能,载客功能逐渐被经济级轿车和小型MPV取代,因此微客为增加载货量,大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市场上现售的微客,其轴矩多在3.5米以下,均难以通过简单的加长前后悬架和加长轴矩来加长车身,需要重新开发全新车身,但研发的代价较高。

    此外,鉴于柴油动力突出的绿色、节能、环保特点,柴油化已成为是国际潮流。从车用柴油化率来看,国外的轻客柴油化到了80%,而我国约为30%左右,这为我国轻型柴油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诱人的宏观市场环境。

    展望2007年的轻客市场,预计主流轻客完整型销量将达到15万辆,同比增长10%;非完整车辆将高速增长,销量将达到6.5万辆左右,增幅达到30%,将占据轻客市场的近半壁江山。2007年轻客市场的变化趋势如下:趋势一,轻客类MPV竞争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趋势二,汽油类整车不再主宰轻客市场。趋势三,低端轻客价格只会小幅度波动。趋势四,众轻客厂家都在逐步把出口当做企业发展新的突破点。并且,在2007年非主流和即将逆流而上的准轻客产品将对主流轻客产品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