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客车的车身造型越来越向高档豪华的方向发展。不论是高档豪华客车,还是中档客车,客户均希望其造型特点和风格有所创新和突破,追求产品造型高贵新颖的想法普遍存在于广大客户之中。他们不但要求高档客车具有高档豪华的气势,而且希望中档客车能够给人高档不俗的感觉。客户这种对产品造型心理需求的反应,为客车生产企业在车身造型设计上提出了一些既新又难而且还不易解决的课题,即:如何解决高档客车和中档客车在车身造型上均显高档的同时,又能使二者易于区分,而且还能保持同一企业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相对统一的风格基调,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效应,减轻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生产工艺要求的复杂程度,降低企业各类产品的综合制造成本。
确定客车产品整体造型风格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不同档次客车产品造型风格差异化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企业将高档客车产品的造型简单套用在中档客车上,虽然能够提高中档客车产品的外观造型档次,有利于销售,但是很有可能对高档客车的市场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购买高档客车的用户来说,其心理感受将会发生变化,产品给其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所降低,而对于购买同一造型风格的中档客车用户来说,其心理感受的变化正好相反;所以,在中档和高档客车新产品造型风格设计上一定要让客户有感觉上的差异,即:中档客车具有高档的感觉,高档客车更显豪华超群的气势。
2.不同档次客车产品造型风格的基调应具有相近性或相似性
如果不同档次的各类客车产品在造型风格基调上各具特色、差异迥然、深受客户的喜爱,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的客车企业来说,无疑会增加各类产品在生产制造工艺要求和实际操作上的复杂程度,增加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的综合经营成本,特别是在各类产品线尚未达到经济批量规模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在各类不同档次产品之间保持造型风格基调的相近性或相似性,对于降低企业各大类产品的综合制造成本十分有益。
3.应正确把握产品造型风格基调的相近性与差异性的内涵,在具体设计时予以妥善处理
客车产品整体造型风格基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是相对的,应从多个层面上予以体现,在新产品造型体系系列平台建立中,可考虑以下几种处理原则。
1)优先考虑大类产品造型风格的原则
(1)不同大类产品造型风格的差异应大于同一大类不同档次产品在造型风格上的差异。不同大类产品,如10~12 m大型客车、8~9 m中型客车和7 m级中轻型客车,它们之间造型风格的差异可以相对大些,甚至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造型风格;但是,在车身局部的处理上可以保持相对统一的风格,如车身侧围腰带的处理、行李舱门的样式和连接方式的处理等。
(2)同一大类不同档次产品之间应避免简单套用的原则。在同一大类产品中,高档产品的造型风格不能简单套用在中档产品上,应在局部造型(即局部形态和式样)处理上有所区别,这样既有利于客户区分高、中档产品,又可以保持同一大类产品在造型风格基调上的相近性。
2)优先考虑同类档次产品造型风格的原则
(1)同类档次产品造型风格的基调特征应保持基本一致的原则。同类档次产品造型风格的基调特征应保持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各类高档客车产品车身造型的代表I生分割结构及其特征应基本保持一致,如厦门金龙所推出的大、中型客车产品均有飘带,而对于不同档次产品的造型风格基调可以具有较大的差异。
(2)避免在同类档次客车产品造型风格上采取简单套用的原则。虽然同类档次产品造型风格的基调特征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大类产品自身的特点,在同类档次大类产品造型风格之间也应防止出现简单套用的现象;在保持代表性基调特征相似的前提下,应充分挖掘各大类产品自身的特点,将产品的档次特征与大类产品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出本企业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深受客户喜爱的产品风格。
注:同类档次产品是指高档产品、中档产品和普通产品;大类产品是指大型客车、大中型客车、中型客车和中轻型客车产品。
客车产品局部造型特点的新动态
近年来客车车身局部造型在设计、结构和工艺处理上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车身外形表面更加平顺、光滑,过渡更加自然,使整车造型风格特点的展现更为明显和个性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前、后、侧围造型设计的变化趋势
1)前围的变化特点 前围造型设计的变化近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前风挡玻璃造型特点的变化
①为了减少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的风阻和人们对动感形态的偏爱,前风挡玻璃的倾斜角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②前风挡玻璃的纵向尺寸不断加大,曲面形状不断改变,由“大曲面小圆角过渡”的形状或“大球面小圆角过渡”的形状向“锥曲面中圆角”或“锥型球曲面中圆角”的造型风格转变,尤其是在大型客车造型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一变化与侧围造型曲线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前围造型的关键是前风挡玻璃形状的处理,其形状尺寸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风挡玻璃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对于高挡豪华客车而言,要在风挡玻璃造型上有所突破,可以考虑向国外企业定制进口风挡玻璃,甚至请他们协助设计。由此形成的造型风格特色,在短期内国内同行企业很难模仿。
(2)前保险杠造型特点的变化
前保险杠功能作用的弱化改变了其传统造型风格的特点。为了与客车前端中上部位的动感形态相吻合,前保险杠的造型式样发生了向内略微收缩的变化趋势,使得客车前端动感造型风格的特征更为明显。
(3)前围两侧拐角部位的变化
近年来前围两侧拐角部位的曲面弧度半径有所增加,使得车身两侧与前围曲面的过渡连接更加自然,进一步增添了动感造型的效果。
2)侧围轮廓曲线的变化特点
与早期产品相比,车身侧围轮廓曲线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1)车身两侧曲线的弧度更加明显,而且在车身两侧前端部位的变化更为突出,既有利于减少风阻、增加动感,又便于车身两侧与前围拐角部位的过渡处理。
(2)车身断面侧围轮廓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中部宽、上下部窄的特征更显突出,而且两侧曲线上端部位向内收缩的力度要大于两侧曲线下端部位。侧围曲线中段的弧度受张拉蒙皮工艺的限制相对较弱,基本呈直线态势,但是随着侧蒙皮张拉前滚压技术的应用,极大拓展了侧围曲线中段弧度的范围;下段曲线的弧度通常在底部位置的变化较为明显,增大了向内收缩的力度;侧围曲线上段的弧度一般取决于侧窗玻璃弧度曲线的形态和车身顶部两侧拐角处曲线的形态。这部分曲线形态的处理往往不易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处理时的难点,对客车整体造型效果的充分体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从近年来侧窗玻璃的变化趋势看,其弧度更加明显,尺寸不断加大。这一变化不仅深受旅游客运行业的欢迎,而且在长途客运行业中也受到一定的好评。
3)车身后围的变化特点
车身后围的造型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但考虑到其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更加注重其造型特点与整车风格的统一与协调。其具体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后保险杠的造型风格不断变化,保险杠硬性防护功能的作用日趋弱化,便于更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2)灯具造型的变化和安装位置的选择更加体现出整车的造型风格,充分利用了后围拐角部位的形态特征。
(3)后风挡车窗造型式样更加注重与整车造型风格的统一,使车身后围灯具、发动机舱门、保险杠等各部位的造型更加协调统一并富于艺术魅力。
(4)后围顶部的处理开始注意到造型和功能上的要求。
(5)发动机舱门的设计也有所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舱门形状和上部散热通道的结构以及舱门开启机构的形式。
2.灯具形态的创新与安装位置的选择
客车灯具的造型式样是客车造型代表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其形态样式的创新和安装位置的精确选择变得极为重要,而且成为大多数设计人员力求完美解决的课题。
从车灯造型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趋势看,虽然车灯的造型式样不断创新、品种类型更加丰富,但是多数客车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选型上出现了较为普遍雷同的现象,从众心理比较严重。我们不要忘记,车灯的形态式样只有与整车造型风格相一致时,才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是任何造型风格的车辆都能选配同一式样的车上,因此,灯具形态的创新和选择以及安装位置的具体确定必须纳入客车整体造型风格的设计范畴,进行统一考虑和珍重设计。
3.车身过渡部位的处理效果对整车造型风格的体现十分重要
车身(尤其是前部)各部位局部造型之间过渡部分处理水平的高低对整车造型风格的形成与体现十分重要,这些过渡部位的处理往往受到制造工艺上的限制,能否从工艺上找到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将成为能否满足和实现整车造型风格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4.乘客门、行李舱门的处理趋势
1)乘客门
(1)乘客门的造型设计更多地将功能要求与整车的造型风格相结合,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在造型上已有所变化,增强了整车造型风格的特点。
(2)乘客门玻璃的形状是整车造型风格的重要代表性特征之一,是反映车身侧围形态与前围造型的纽带。在玻璃与门框结合方式上更多地采用粘接方式,将车门自身门框全部隐居在玻璃之后,使得车身前段造型处理得更加简捷、整齐、明快、新颖和醒目。
(3)乘客门与车身门框密封的结构形式已由外压胶条式密封结构改为内压胶条式(或侧压胶条式)密封结构,使得车体外观更加平顺。
2)行李舱门
(1)舱门底部向内收缩弧度,不但符合车身侧围下段曲线的设计要求,而且增加了舱门的整体强度。
(2)舱门开关把手的选择与处理与整车的造型风格更相吻合,增添了车身外观的平顺效果。
5.车身腰带的处理趋势
近年来车身腰带的处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主要归功于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中型客车上率先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车身中部压条的宽度和厚度明显变窄变薄,而且部分高档客车已经去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均匀的缝隙;同样,侧窗底部的压条也变得封胶所替代。这些变化使得车身侧表面更为整洁、平顺。
6.车身离地高度与前(后)接近(离去)角的选择
传统客车制造企业,尤其是长期生产长途客车的企业,对车身离地高度和前(后)接近(离去)角的选择比较重视,过多地强调车辆的通过性能,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对车身离地高度和前(后)接近(离去)角的选择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于行驶路况较好的车辆,尤其是以高速公路行驶为主的高档客车和旅游客车,车身离地高度一般较低,接近角和离去角一般较小;对于行驶路况一般的中、普档客车,车身离地高度一般相对较高,接近角和离去角也相对较大。从区域市场情况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道路条件较好,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对高、中档客车的需求量较大,对车辆通过性的要求不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客户对车辆通过性的要求高一些。旅游客车和团体客车在这方面的要求并不明显。
人们感观认为,车身离地高度较低、接近角和离去角相对较小的车辆,其档次较高,反之,其档次有限;因此,在新一轮产品造型平台的建立过程中,对车身离地高度和接近(离去)角的选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不同档次的大类产品采取不同的技术指标,并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和客户要求予以灵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