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政策信息 >> 新闻正文
商用车企业不应沉默应对“整车特征”(图文)
文章来源: 中国汽车报 记者陈静仪 发布日期: 2005年2月2日
分享按钮

    商用车企业沉默应对“整车特征”这似乎是一个误区,一个被误读和不应有的区域。

    《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简称“整车特征”)这一被人们高度关注的政策,却被许多商用车企业所忽视。

    在政策即将出台的前夕,记者就“整车特征”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几家商用车企业的老总,也许是认为“整车特征”是冲着轿车去的缘故,也许是该信息传递面窄的原因,很多老总的态度是令人惊奇的漠然。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国商用车巨头对此却相当重视。也许角度不同,理解不同,跨国商用车巨头已嗅到了大背景下“金钱”的味道。重量级人物频频访华,与各地政府频繁接触,跨国商用车巨头在华战略的布局早已不是“纸上谈兵”。

    中国市场规模的驱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限制,17%整车成本的差额,使跨国商用车公司躁动不已。投资中国,在中国建零部件配套基地,跨国商用车公司改变着战略。而这又有点像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触动着中国商用车市场格局的神经。

政策触动着洋巨头的神经

    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谁识得其中的“三味”,把握得住分寸,谁就能在竞争的博弈中占据上风。也许正因如此,跨国公司对政策很敏感,也很重视。

    德国曼恩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杨女士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她们就已注意到了‘整车特征’的提法,并特意到政府有关部门咨询过。”

    该公司总经理汉斯滕在与记者聊天时曾透露:“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使他们决定要在中国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在说此话的两个月前,汉斯滕曾对中国十几个城市进行了选址考察。根据计划,发动机项目将在今年得到落实。

    同样的理由,意大利依维柯集团也作出了战略抉择。负责中国项目的依维柯副总裁Bracco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维柯要在中国生产重卡,同时也考虑建零部件配套基地。况且,依维柯在国产化问题上早已尝到了甜头,否则不会用8年时间养育一个“都灵V”。

    在跨国商用车公司中,沃尔沃集团是到中国的第一批垦荒者,政策“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儿沃尔沃体验最深。去年在济南投产的华沃卡车,各大总成基本是原装进口,在新政策面前这样的车型难免不受影响。由此,他们对“整车特征”不会视而不见。而在组装地发展本集团主导的总成件,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弭“整车特征”的冲击。

    去年早些时候,沃尔沃集团就宣布:将在中国合资生产沃尔沃MD系列柴油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它是最早在中国宣布这一计划的商用车巨头。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沃尔沃同意了在沃尔沃10米公交车上搭载綦江齿轮厂的变速箱。据悉,沃尔沃曾多次请专家论证过相关零部件在中国生产的事宜。为了在时机上占上风,相关零部件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国内企业对政策显得很陌生

    跨国商用车公司在大背景的促动下,竞相谋划中国市场的版图。而我们的一些商用车企业,特别是客车企业,对汽车的政策却显得很陌生。

    记者曾问一家知名客车企业的老总,是否知道“整车特征”。他茫然的表情,似乎已把“不知道”写在了脸上。

    实际上,按“整车特征”衡量,该企业的许多豪华客车确已构成了整车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政策实行,这些产品要按整车进口纳税,它比不构成整车特征的豪华客车要高17%左右的成本。而豪华客车在其利润中占有很大份量。

    如此大的差距,令他额头冒汗。他感到了事情的紧迫,立即向记者要相关的文件,并叫来了有关负责人,要他们仔细研究该文件。

    记者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到,客车企业不像卡车企业。或许中国的卡车企业大多是大集团,有的与跨国商用车公司已完成了“婚姻”,“整车特征”对它们很可能已了然于胸。

    一汽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们虽然还没有商用车的外方合作伙伴,但商用车零部件的合资合作项目正全方位展开。跨国公司要在中国生产商用车,降低成本,就必须在中国实行60%左右的本地化采购,才能避免构成“整车特征”。而真正达到跨国公司零部件要求的中国企业并不多,这就给了一汽零部件企业机会,也给了一汽商用车自主品牌发展的机会。”

    但客车企业对政策信息的了解,显然比卡车企业逊色很多。上面的各种信息很难完整准确地反映到客车企业中。信息渠道不畅,加之这些企业对国家各类大政方针的视而不见,它们基本上对“整车特征”不甚了解,即便知道,也仅是“皮毛”而已。有的企业负责人甚至说:“‘整车特征’是轿车的事,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政策意识的淡薄令人惊奇。

不可以忽视的冲击波

    其实,就记者掌握的信息,目前构成整车特征的产品,在商用车企业为数不少。像卡车领域中,金华青年集团生产的豪华重卡F2000、江淮的格尔发、东风日产柴的“金拇指”等。

    客车领域中很多引进的车型也已构成整车特征。一些客车企业如宇通、厦门金龙、厦门金旅、苏州金龙等通过引进底盘或关键总成组装的70万元~110万元的豪华客车,有的也已构成了“整车特征”。

    一位汽车界权威人士指出:“对于许多商用车企业来说,我国政府国产化的着重点主要是在轿车和轻客上,对卡车和客车没有实行国产化级差税率优惠政策。而很多商用车企业采用各种办法进口KD件组装整车。如果实行‘整车特征’,对零部件进口进行源头上监管,组装整车的商用车企业,影响会是不可小视的。”

    从去年开始,跨国商用车公司纷纷兵临中国城下,开始了战略布点。先是沃尔沃,后是曼恩、依维柯及现代,中国的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跨国商用车公司似乎在中国市场的诱惑下正在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如果说过去是以KD件的方式中国造,那么,今天这种方式正面临着变化。关键总成在中国造,已成为跨国商用车公司降低成本的可见事实。

    跨国商用车公司将关键总成拿来,其本身就是要降成本,对中国商用车市场的冲击不可低估。但令人担忧的是,有的企业老总不以为然。“中国商用车与轿车不同,市场的竞争以中国企业为主,跨国公司想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还要一段时间。”

    “这是妄自菲薄的说法,几年前还在中国大门外徘徊的跨国汽车公司,仅两三年的功夫就已完成了战略布局,而且占领市场速度之快是很多人没有料到的。如果我们现在不做考虑,看不到跨国公司将形成的威胁,到时候,自酿的苦果是没人帮你咽的。”一位汽车界权威人士说。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