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2004“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专家发言摘要(下)
文章来源: 中国工业报 记者孙红整理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5日
分享按钮

    徐长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副主任):客车增长的速度略高于GDP增长速度

  由于受长期趋势、短期调控、等待观望等因素影响,今年汽车行业的增长率可能跌至14%,较好是重卡和中卡,另外是大客。
  从客车情况看,受宏观调控、铁路提速、产品替代的影响较大。但卡车、客车的消费模式不同于轿车,只要有运量,用户还会购买这些车型用于运输业。
  我认为2005年客车行业的增长速度会略高于GDP的增长,公交车的发展会更快。公交车的密度会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呈几何数级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消费者将选择公交车。

  杜芳慈(中国汽车报首席观察员):卖掉一些客车厂大家才能活得好

  我国目前的汽车产品分类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意志实行的分类,并以此决定了不同部门在不同汽车产品上的分工。像现在客车企业多达100多家,而有的企业产量虽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制造业基础,抗风险能力差。
  在国际上,客车、卡车都属于制造业。我国的客车、摩托车是最有希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产品,但客车业必须依靠大集团,才能加强抗风险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卖掉一些客车厂,大家才能活得好。

  李世豪(建设部科技委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主任):我国城市客车的发展前景继续看好

  从2003年开始,我国城市公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公交的科技含量得到全面提升。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公交客车的保有量将达35万~40万辆,年运送旅客将达500亿人次。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到2010年,城市客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载体和重要技术装备,将凸现四大变化:车型发展国际化、生产方式轿车化、市场运作理性化、未来发展集中化。

  隋忠剑(一汽客车公司底盘厂厂长):中国客车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底盘专业化研发制造之路

  客车产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底盘。客车的动力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行走系统和悬挂系统等都体现在底盘上,底盘集中了客车绝大部分技术含量,充分体现了客车的可靠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动力经济性,可见,底盘决定客车的档次和水平。
  纵观世界客车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客车的发展源于卡车的延伸,客车与卡车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即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客车,大总成件也与卡车共享。因此,世界上大的商用车企业,像奔驰、沃尔沃、MAN,他们既是卡车、客车、专用车的制造商,也是客车、专用车底盘的供应商。因为客车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需要尖端技术和模块化设计,单一的客车制造商承担不起客车的这些开发费用,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只有与商用车制造商绑在一起,在卡车总成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独特的产品,才能持久地发展。其二是客车底盘专业化生产强有力地推动了客车工业的进步。斯堪尼亚和丹尼斯一直到现在还坚守着专业底盘制造领域;加拿大的MCI公司使用了专用的客车底盘之后,才得以发展,现在已成为加拿大“灰狗”运输公司(GrayHound)最大的客车供应商。
  客车底盘只有走专业化生产之路,才能做强做大。首先,只有专注于一种产品,才能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提高性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可以利用更先进的专业化设备实现更精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使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第三,大批量销售不仅可以降低销售成本,更可以建立起专业化的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目前,部分客车厂家正在寻求或已经自制底盘,从眼前看,这虽然给客车厂自身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克服了改进效率和对上装的适应性,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客车的底盘和车身完全是两种产品,它们有不同的供应商群体、不同的生产制造设备和工艺、不同的销售渠道,不管是底盘厂生产整车,还是整车厂生产底盘都存在进入门槛。
  其次,客车厂家自制底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权威机构对客车厂家自制底盘的成本进行了分析(按年自制底盘3000辆计算):
  生产作业面积: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2000平方米(而与底盘厂的联合开发,能减少整车厂四倍的生产作业面积占用);流动资金占用:设备工装费用1500万~2000万元,在制品资金占用2000万元(这里还不包括在生产、储存、运输环节造成的损耗,而与底盘厂联合开发,能减少两倍的资金占用);人工成本:人员配置150人,其中研发、工艺及管理人员30人,费用为200万元/年。
  技术保证和开发速度:由于没有总成资源的支撑,新技术、新工艺无法及时得到应用,同时,由于研发人员少,限制了产品的开发速度,市场反应速度慢。
  生产制造及配套件:由于缺乏总成及零部件制造能力,基本处于社会配套状态,随之而来的是供货周期、采购成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无法保证。
  售后服务:以中国的面积,一个厂家至少需要200家左右服务站做支撑,涉及到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备件储备、设备购置等费用。而且由于品种多、销量少,导致备品网络建设困难,服务也不及时,客车本身的品牌受到牵连,产生负面效应。事实和通行标准告诫我们,如果年产不超过5万辆汽车,就无法支撑起中国这样国家的服务体系。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