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多为外方控制 中方处于被动地位
近几年,合资、独资零部件企业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如电喷系统、自动变速器、高压油泵、ABS、排气净化系统等,但由于外方控股,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由外方控制产品开发。以2003年为例:上海大众发动机有限公司合资项目,德方占总投资22亿元人民币的60%;一汽四环与德国梅克朗合资,组建长春富奥梅克朗车镜公司,德方占60%;日本普利斯通在常州建立减振器生产基地,日方占100%;中、日、韩三方合资成立的苏州华昌机电公司(为上海大众生产安全产品),中方贵航仅占35%:一汽富奥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合资企业(生产转向柱),一汽占40%。既便股比相等,但技术是外方的,主动权不在中方。就算中方控股,也无济无事。
国外著名零部件企业已经实行模块化生产,并有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如德尔福、博世、TRW、电装等,整车在开发时要依靠零部件成熟技术,而国内零部件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大多依附整车厂技术(含引进技术)和不断购买新技术.由于整车市场降价竞争,压价零部件价格,使不少零部件厂经济效益不好,研发费用缺乏。国外大型零配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5%以上,而国内企业仅占1%-2%。
企业数量过多、过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国有、国有控股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企业5000多家,加上村办企业、小型企业及家庭作坊式企业,总数达8000~9000家。许多小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工人素质低,靠低价及假冒产品冲击市场。
企业配套自成体系 规模难以形成
目前,国外大的汽车企业集团都已在中国建立了整车生产企业,每个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一套配套体系,并把国外配套零部件厂引入中国。如: 日本住友线束、丰田传动轴、爱信精机汽车附件、丰田发动机、日本电装电机等在天津生产产品,为天津从日本引进的车型配套,但这些企业为其他引进车型配套较少。而其他引进车型如德国大众车型则不用或少用日本系列配件。上海共建设了三家三效催化转化器工厂(红湖配上海桑塔纳、华克配帕萨特、德尔福配上海通用别克):北京现代投产后,北京市又新进入一批韩国零部件企业。广州也在大规模引进日本零部件企业,为本田、丰田、日产的在华企业配套。东北也是这个情况,就连江苏盐城也开发了汽车零部件园区,为起亚车型配套。
一些企业集团所属的零部件企业也大多只为本集团整车厂配套,如东风康明斯柴油机不会装在解放车上;一些不属于集团的配套件供应商想为其他企业配套,但受到各种干预,无法发挥生产能力。其中只有少数企业能脱颖而出,但也大多在各轿车生产基地办了分厂。如上海延锋在武汉、北京、长春、重庆都办了分厂,销售额才达到了70多亿元的规模。
出口企业自相压价竞争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全球采购口号的推动下,出口量逐年增多,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铝车轮、万向节、蓄电池、制动片、活塞、铸件、玻璃等),但由于企业间压价竞争。使企业利润大大减少,同时也容易引起国外反倾销投诉。国外设置一些技术壁垒及非关税保护措施,中国对其技术标准研究不十分透彻,而且经验不足。
CKD、SKD产品过多,不利于国内零部件工业发展。
中国加入WTO前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引进车型国产化率达40%、60%、80%时,随着国产化率提高,进口零部件关税随之递减,鼓励引进车型在国内生产配件,促进了国内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入WTO以后,取消了国产化率与进口关税挂钩政策,CKD组装整车现象增加,造成了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逆差大幅增加。
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趋势及建议
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大趋势是整体水平要有提高。由于引进车型不断增加,引进车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必将促进零部件水平提高。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及油价居高不下,节油技术将提到日程上来,节能零部件产品将更受各方关注。在几年内,劳动力价格上升幅度很小,中低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仍具有劳动力低廉所形成的价格优势,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出口拥有的价格优势不会改变;出口数量及金额增幅较大,要超过整车,部分出口产品将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增多。
对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开发的支持力度应加强。目前,国内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产品如ABS、安全气囊,2002年进口金额3.07亿美元,制动器(大多含ABS)进口金额2.39亿美元,这些产品除自动变速器外,国内己研制生产,但因为外方坚持用国外原厂配套产品,因此不得不大量进口。已有相当大的安全气囊生产能力,2002年分别达4.40、3.94和1.22万套,为红旗、长安、富康、奇瑞等车型配套。由于国内轿车大多采用进口安全气囊,国家有关政策对这类产品支持力度不多,使他们处于吃不饱,迟迟不能形成经济规模;
出口企业要价格自律,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投诉。行业协会应组织出口企业进行价格自律,反对压价出口恶性竞争(2002年摩托车出口数量增长19.5%,出口金额却下降13%),既保护企业经济利益,也使出口价格不至于太低,以至引起国外反倾销投诉。汽车行业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投诉。继续鼓励汽车零部件出口,在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的同时,向中高档发展;
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但允许副厂件销售。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配用量也会逐年增加,零部件假冒伪劣现象会越演越烈。国家工商及技监部门应多用市场化、诚信化的政策措施加强打假力度,增加处罚形式和力度。鼓励建立无假货汽配城、无假冒商店。对于可用的副厂件应允许和鼓励销售,这样一些较旧车型可以更换价格较低的副厂件(如奥迪A6前保险杠原厂件2950元,副厂件1200元),以降低消费者的负担。但对于有关国家实施强制性标准涉及安全的零部件审核要加严。原厂配套厂家也应降低零配件价格,杜绝整车降价配件提价的现象;
限制大量CKD装车,鼓励零部件国产化。近期即将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对有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和总成,按整车纳税,这将鼓励企业在国内生产部分零部件;
鼓励联合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汽车零部件。近两年来外资投资国内零部件行业已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独资或控股企业增多,特别是高科技类产品,如柴油机共轨电喷系统,德国博世没有像高压油泵那样与国内企业合资,而是在苏州独资生产。因此,应该鼓励国内外联合开发,或请国外科研机构帮助开发,像奥地利AVL帮助一汽锡柴开发6A6DL柴油机、德国FEV公司帮助玉柴开发YC6113柴油机,既锻炼了自己的技术队伍,产品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当然,加大对零部件工业的科技投入与支持,也是当务之急;
鼓励建立零部件销售联合体。结合物流企业,建立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销售网络。现在柴油机配件行业已建立了柴油机配件联合体,对柴油机配件市场发展、价格自律、市场导向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一些重要零部件产品(如发动机产品),国家和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及过多、过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