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星马汽车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收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华菱汽车建设年产5万台重型车发动机项目。尽管据称华菱生产发动机还只是个立项,真正量产要两三年后,但在笔者看来,华菱却由此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众所周知,对于重卡行业而言,核心配套资源尤其是发动机,已成为左右重卡制造企业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世界上著名的重卡制造企业,如曼、沃尔沃、奔驰和斯堪尼亚等,全都拥有自己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然而,受制于重卡发动机的技术壁垒比较高,重卡制造企业不仅自己研发难度较大,而且因为没有品牌保证很难获得用户认可,加上规模效应要求较高,所以,即便明知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心脏”地位,即便眼睁睁看着近1/3的利润被发动机企业分食,国内很多重卡制造企业仍然选择了主要向专业发动机厂商购买发动机。华菱此前就是代表之一。
但“寄人篱下”的滋味显然不好受。尤其是,当2010年上半年国内重卡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抢发动机”成为业内的一个热门词汇。对于一些高度依赖于专业发动机厂商的重卡制造企业而言,谁从发动机厂商那能争取到更多资源,谁的销量就越高,市场份额就越大,谁就能更好地活下去。当时甚至出现了某重卡制造企业老总亲自登门到一家发动机厂商老总家里“拉关系”的怪象,产业链上双方的位置完全发生了改变。如此看来,重卡制造企业有无发动机的核心技术,甚至关乎生死。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强身更须强“心”,掌握核心技术,应是汽车制造企业基本的立业之道。否则,即使企业做得再大,也难以做强,最终还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还债”。所幸的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近年来,中国重汽、福田汽车等重卡制造企业纷纷发力发动机业务,以求逐步摆脱对外购发动机的依赖,减少风险,降低成本,从而在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联合卡车更是开创了重卡与发动机项目几乎同时开工建设的先例。而此次华菱发力发动机项目,只不过是对重卡制造企业生产发动机这种必然趋势的再次确认和强调。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部分企业合资生产发动机不同,华菱的发动机项目将大力进行自主创新,这对于一个年销量仅3万余辆的重卡企业而言,其魄力和勇气可嘉。
风物长宜放眼量。趋势不可阻挡,发展必须可持续。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凡是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变革,长痛不如短痛;凡是补齐短板的努力,晚动不如早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