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高档客车为何10年发展销量始终低位徘徊?
文章来源: 曲涛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2日
分享按钮

    中国高档客车的发展让很多专家大跌眼镜。在客车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高档客车的销量每年只有2000台左右。2004年,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客车市场出现了下滑的态势;2005年,包括金华尼奥普兰、西沃、安凯、五十铃、大宇、宇通在内的六家最主要的国内高档客车生产企业,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客车,总销售量下滑到了2002年的水平。10年,能让中国客车产业从稚嫩走向成熟,但是高档客车这个被多少专家和专业人士看好的细分市场却没能如期实现辉煌。

    国内客车企业经过持续的高速增长,金龙、宇通等一批知名品牌已经改变了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产品构成,设计能力、工艺水平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初步具备了同国外品牌进行同一细分市场竞争的实力。高档客车生产企业,特别是国外品牌企业开始思考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和今后的发展之路。

    10年发展难现辉煌

    与其他产品发展过程中的“S曲线”有所不同,高档客车从导入、成长过程看,这条“S曲线”十分不规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公路客运市场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当时中国客车工业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品不能适应高速客运的要求。在高档客车市场空白的前提下,国外品牌产品如奔驰、沃尔沃、凯斯鲍尔等高水平的客车产品直接与中国的市场需求接轨了。但这实际是一种“架空式”的接轨,国内客车结构中,国内企业产品价格主要还处于50万元以下,而这些进口品牌价格则在200万元左右,在5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白。在这种不正常的产品市场结构下,高档客车也曾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路客运出现饱和化趋势,成本升高,收益减少。在这样的市场压力下,运营者购车越来越理性,高价位产品市场需求减少,而70万元至130万元间的中间价位产品已经成长起来,并且成为高价位客车的替代产品。从2003年起,这种替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中国客车行业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大中型客车销量整体增长20%,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高档客车却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基本维持在2000台上下。

    国内外品牌竞争势均力敌

    中国高档客车的最初技术都是从国外商用车企业引进的,接下来技术的升级和提高也基本都是依靠国外的合作伙伴。可以讲,合作伙伴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国内企业的发展能力。

    做客车的国外企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商用车企业,产品以卡车为主,客车产品只是卡车产品的延伸,是一个衍生的副产品,研发重点是卡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客车产品的发展和提升,这种类型的企业有曼、日野等,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底盘(源于卡车技术),是生产客车整车还是生产专业底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类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前途;还有一种类型是专业生产客车的企业,如凯斯鲍尔、尼奥普兰等,这类企业规模不大,但是专业技术特别是车身技术比较深厚。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决定了对待客车产品的不同态度,从而影响到各企业在中国的战略选择。

    随着中国客运业的不断成熟,市场需求也正在不断回归理性。价格在200万元的高档客车市场正在向150万元、100万元不断下延。从2004年起,80万元至120万元左右的中间价位客车产品开始显现出主流市场的特性。这个细分市场也正是国产品牌进入高档客车市场的主攻方向。由于国内企业实力的增长,这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有更多的分食者进入。一场多品牌的市场博弈在2005年已经展开,2006年将更加激烈。

    国内企业由于产品布局全面,销售量大,在渠道、价格和市场适应性方面占有优势;国际企业占有品牌优势、品质优势和高度的客户认同感,但进口品牌产品线短,基本处于100万元以上,在和国内企业竞争时,市场风险相对更大。两大阵营各有优势,势均力敌。在市场面前,谁能表现出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谁就将获得优势。这里比拼的是各企业的“内功”:产品、品牌、营销这些竞争要素。

    理性应对市场挑战

    困境,像两座大山,摆在高档客车生产企业面前。一是需求不旺,近10家企业分食每年2000台的市场份额;二是70万元至100万元的客车竞争力明显加强。

    目前中国一年大中型客车的销售量不到10万台,还不如一家中型轿车企业的年产量,也只有卡车年销售量的1/5,这样的销售量和发展前景决定了客车市场只能是汽车行业中的一个补充市场。为什么通用、丰田等世界前几名的汽车企业没有客车产品,原因就是市场容量太小,对他们来讲没有吸引力。

     其实,这几年来,中国高档客车正处于一个调整的阶段。原来“架空式”的与国际接轨状况,正在市场面前不断坍塌,同时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也在不断完善。高档客车企业必须面对现实,重新定位企业,定位产品,不能再自恋技术能力如何高超,工艺水平如何完美了。技术领先,不代表市场领先;产品完美,不代表赢利完美。中国高档客车业发展困局的出现,就是因为过于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了市场因素。

    面对复杂的市场,建议生产企业多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在解决产品线短、市场风险大的问题时,企业选择进入的新市场是不是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二是在降成本的同时,配置和品质有没有下降;三是企业是否了解中国各地区乘客的需求。

    今年的高档客车市场竞争又拉开了帷幕。经过10年的市场探索,希望会有一番新的面貌。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