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中国造客车,还缺少什么
文章来源: 博客中国 发布日期: 2005年12月14日
分享按钮
  热闹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商用车展闭幕了,相信人们对展会上名目繁多、品种各异的客车记忆犹新:裎新气派的客车,流畅时尚的线条,层出不穷的概念——与轿车发展不同,到目前为止,中国造客车绝大部分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靠“拐杖”行走的中国客车业似乎已经与国际接轨了。
    
    然而,我们在为客车发展欢欣的同时,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就拿这次展出的客车来说,在北京展览馆22000平米的展出现场,共有国内28家客车生产企业的120多辆客车展出,按说这起码首先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但是逛了一圈下来整体的印象是趋同,也就是如果剔除悬挂在明显位置的企业标识,很难把各厂商的产品特色区分开来。在“同质化竞争、差异化生存”已经成为常识的今天,很难想像没有“差异”特质的产品将如何在竞争中最终胜出。
    
    车展可以看成厂商的潜在订货会,更是展示新概念、展现企业活力和形象的绝佳机会,然而,这次车展大多数厂商却选择了谨小慎微的做法,规规矩矩地展出与市场只有一线距离的产品,有的甚至就是现在已经上市的品种,我们不能指责厂家的这种行为就是落伍,但综观中国客车市场,还没有发展到产品线成熟、竞争阵营相对稳定的阶段,可以说,我们的客车产业刚刚起步,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就故步自封,缺少创新,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将是危险的。
    
    有人说,客车是生产资料,不能期望它能像轿车那样变出很多的花样,它的消费对象多是机构消费者,所以对客车的舒适性、品种、智能化等诸多品质要求不高。真的如此吗?
    
    人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定时期内,如果“蛋糕”的总量一定,那么谁切分的多,谁有希望最后占领市场。客车行业也是如此,在产品档次和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谁的产品更舒适,更便捷,更人性化,谁更有机会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更有优势成长。
    
    有人认为,对于客车来说,驾驶者操控的体验并不是客车的卖点,因而没必要在智能化上下工夫。诚然,客车的对象是乘客,就算抛除操控要求,在乘客的体验上,我们的客车企业也还是有很多的文章要做,比如车内空间设计,坐椅的间距,空调的风向,刹车的急缓,卫生间的有无等等。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客车企业之所以没有制造高档智能化的客车,是因为高档客车的成本很高,因此价格不菲,动辄几百万元的售价使高档客车在中国的市场很窄。而客运的市场目前又主要集中在低端,所以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了企业目前的选择。这无可厚非。
    
    然而,中国客车业又忽略了一个常识:产品的市场细分。对于任何商品来说,高端永远都是属于少数人的高端,人群的特点决定市场的狭窄,但是拣进篮子里的都是菜,况且这个菜单位面积上的含金量又必然会高出低端市场很多呢。
    
    愿中国客车产业一路走好。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