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亚星昨天刊登的"自救"公告,似乎表明它要趟出一条不同于科龙、美菱电器的复兴之路。然而,*ST亚星的"自救"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布满了荆棘。而当初将*ST亚星出让给顾雏军的地方政府如果伸出有形之手,或许才能事半功倍。
*ST亚星昨天刊登的"自救"公告,主要是希望置出非客车类资产和置入土地使用权来换取流动资金。由于置出资产和置入土地两者的金额相差只有几千万元,估计不能满足*ST亚星眼下嗷嗷待哺的资金渴求。因此,将这些置入的土地用于换取抵押贷款,可能才是*ST亚星"自救"的最大看点。但是,即使置入的土地果真价值1.5亿,能够换取的抵押贷款数量也非常有限,而*ST亚星需要的借贷资金却不是个小数目。
三季度报告显示,*ST亚星借贷收到的现金约为1.6亿元,这比去年同期的4.23亿元少了62.22%。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显示,这并非是说*ST亚星不需要银行贷款,而很可能是被银行限制了贷款。
今年8月,扬州晚报刊登了一篇对*ST亚星的长篇报道,常务副总裁钱栋明确表示今年的销售收入将达12亿元。然而,到三季度末时,*ST亚星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只有5.87亿元,还不到预期的一半。此外,*ST亚星今年三季度的存货飙升到了2.47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57亿元增加了57%。
钱栋在预测全年不少于12亿元销售收入时,根据的是已经获得的订单。报道还说,*ST亚星2005年的客车销量已跻身行业第七,首次打入了北京、沈阳、广州、西安、南昌等高端市场,生产经营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显然,这与三季度报告中的现金流接近断档的严峻局面,极不协调。而现金流的突然断档,不大可能是客户意外取消订单造成的,因为客户对*ST亚星的客车趋之若鹜。比如说,在150辆公交车订单即将交付的情况下,远在加纳的客户又追加了250辆订货。
因此,供货商可能才是造成*ST亚星现金流逐渐枯竭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顾雏军问题全面暴露前后,*ST亚星就发生过供货商堵门催要货款的事件。贷款银行当时没有落井下石,除了*ST亚星自身的努力外,扬州市政府功不可没。其实,*ST亚星陷入目前的窘境,地方政府难脱干系。事后发现,在扬州国资部门向扬州格林柯尔出让*ST亚星绝对控股权的时候,其根本不具备宣称的那种实力。而扬州格林科尔所持*ST亚星60.67%股权目前被轮候冻结的死结,或许也只有扬州市政府这个系铃人才能解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