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快讯显示,2003年1-11月全国汽车底盘总销量376808辆,同比增长-9.78%;全国客车底盘共计销售86232台,同比增幅-13.80%。其中大型客车底盘累计销售5100辆,同比增幅2.62%;中型客车底盘累计销售33235辆,同比下跌11.23%;轻型客车底盘累计销售47490辆,同比下滑17.4%。客车底盘同比减少4997辆。与此同时,全国客车累计销量1206974辆,同比增长15.2%。其中大型客车累计销量18590辆,同比增长13.1%;中型客车累计销量53117辆,同比增长-14.0%;轻型客车累计销量440121辆,同比增长47.2%。
今年客车与底盘市场趋势表现为此消彼长。大型客车底盘增幅2.62%;中型客车底盘与客车底盘双双下跌10个百分点;轻型客车底盘下挫18个百分点和轻型客车上扬47个百分点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不过在轻客的统计中还含有不少的底盘类、SUV或准轿车类,实际上今年轻客增长率只能在20%左右。
客车底盘快速滑落的原因
自2000年至2003年12月,全国客车总销量呈快速上升之势,但自2001年开始客车底盘总体呈下滑之势;大型客车销量也呈快速上涨势头,但大客底盘除2000年外,其销量增减幅度不大;中型客车与底盘销量涨跌几乎平行;轻型客车销路总体呈上扬趋势,不过与此同时轻客底盘从2002年开始就呈大幅滑落之势。
截至2003年下半年,大多数客车生产企业都在自制底盘,其中还包括个别的原生产农用车的厂家。从外观到内在质量,其技术含量都不在专业客车底盘之下,由此可见这些非主流底盘生产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是导致近两年来底盘下滑的原因所在。预期2004~2006年主流客车底盘(尤其是轻客底盘)还将继续呈下跌的态势。
客车向底盘制造业强力渗透
上个世纪,国内的客车生产厂商基本是向客车底盘生产企业购买二类底盘,再选购与之相匹配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变速器、离合器等大大小小总成件,再加上自已制造(或购买)而来的车身覆盖件,组装成了一辆可以推向市场的客车。由于这类客车厂的前身都是各类改装厂或专用车企业,无论在经济、规模和技术研发上与正规的客车底盘制造企业都无法相比,于是更多地受制于底盘厂商。与此同时,国内客车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致使客车产品同质化严重,制约了客车行业的进步。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国外先进的进口客车涌入,以及国内客车制造企业与国外客车生产厂商的合资,国产客车生产技术有了飞越性的革命,随着亚星、宇通、金龙、宝龙、长城等一批企业拥有了底盘生产权,其自制底盘技术逐渐成熟,专业的底盘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今年客车业向底盘业的作用力已开始显现出来,估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将达到极致。客车行业来自底盘生产企业的冲击在所难免,这种冲击的结果是使底盘生产和整车制造相互融合在一起,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底盘向客车制造业的“反作用力”
在上述逆境之下,今年以来底盘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向客车整车制造渗透将不可避免,这是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式的冲突。底盘生产企业的综合优势是资本实力较强,底盘生产曾经作为关键技术控制过客车行业的命脉,客车企业通过对底盘性能和配置的理解、研究才能确定工艺方法和车身的配置形式。
来自中通集团的知名客车市场分析专家佘振清认为,底盘生产企业技术底蕴非常深厚,客车技术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底盘上,底盘的动力性、稳定性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匹配性是决定客车档次的基础,因此底盘成本在客车总成本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往往能够达到50%以上。同时,由于客车底盘技术含量高,底盘生产企业大多数都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具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开发模式,这种积累是一般客车生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随着底盘企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将会提高客车行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因此,底盘生产企业的技术沉淀是他们能够迅速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并对客车行业形成冲击的资本。
与佘振清先生持相同观点的是来自南汽集团的高级工程师刘永威先生,他认为一汽底盘、东风底盘、江淮底盘、南汽底盘以及重汽的斯太尔底盘这些专业的底盘企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与其他社会资本不同,不需要重新适应市场和熟悉技术的过程。此外,底盘生产企业具有配套资源优势,专业的底盘生产企业多是经营历史较长的老企业,不仅具有产品线长、型谱宽和幅射面广的优势,而且产品批量大,都在自身的周围形成配套企业集群,这些资源为减少资金占用和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再就是底盘生产厂商对用户市场熟悉,在直接为这些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的整车产品进入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底盘生产企业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明显的优势。
国内主流客车底盘制造厂商不仅要生产一流的客车底盘,而且目光应聚焦一流的国际客车技术,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现实要求出发,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在抢夺底盘市场失地的同时,延长、提升底盘价值链,在市场经济运作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辅相成。
2003年年初,一汽集团对旗下客车资源进行了整合;重汽集团的伊思特龙成功下线并快速推向市场;江淮威格系列客车面市,该系列不到60万元的12m大型高二级客车,将为客运企业带来了一种新的选择。江汽集团以近1.75亿元现金收购控股安凯客车,基本完成了安徽省两大集团客车资源的整合;跃进NJ6890客车底盘9m公交底盘的推出标志着跃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彻底告别只生产中、小型底盘的历史,跻身于大型客车底盘制造商的行列;东风公司旗下客车底盘公司开发研制的豪华型大客车、中型客车、轻型客车已全面推向市场,产品覆盖了从6m到12m、16座到50座、从低地板到高地板、从普通、中档到高档的全系列、多品种。
客车行业走势夺人眼球
目前,客车业终于掀起一股资本整合浪潮。据最新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将为国内汽车制造业带来了117亿元资金,在这117亿元民间资本中,投向客车的资本占了约30亿元。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者是美的,这家以生产家电著称的民营上市公司,2003年10月份在深圳签约收购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17亿元。同时引起轰动效应的还有格林科尔收购亚星股份公司的消息已被证实。此外,近两年的新进入者如中大、长城也竭尽所能,力图争得一席之地。以生产汽车车桥为主业的丹东曙光车桥股份有限. 与此同步争夺市场的客车老牌企业加大了产能与资本投入,一些境外资本也不断涌入,汽车产业投资多元化将成为今后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