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 创新发展
——奋力打造北京核心区首善标准的纯绿色电车分公司
北京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 崔迪

2021年元月,北京公交集团公司党委印发《中共北京公交集团党委关于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集团公司“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新蓝图。通过研读学习,深刻体会总结为三个关键词。
一是振奋人心。“十三五”时期集团公司党委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不忘初心、开拓进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乘客满意度持续提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安全稳定、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城市客运出行综合服务商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振奋人心。
二是继往开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集团公司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深刻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划定规划框架、科学分解规划目标、科学量化规划任务,既指明了发展方向,又明确了实现路径,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三是抓铁有痕。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将纸面规划转化为全体干部职工奋进的行动,凝聚最广泛合力,关键在落实。坚持“四个亲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一项一项工作部署推进,一件一件工作狠抓落实,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紧密围绕《建议》中明确的深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地面公交发展目标,我就分析宏观、微观两个形势,立足四个重要契机,全力推进七项重要工作,深刻回答:“十四五”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京电车,怎样建设电车”这个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宏观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潜在风险与危机剧烈演进,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中美贸易摩擦的蔓延性、波及性、持续性依然会对国内经济产生渗透式、渐进式、扩散式影响。从国内看,长期发展的形势是向好的,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压力依旧,要时刻警惕“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市委“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处理好“都”与“城”关系,释放“四个中心”巨大能量,谋划首都新发展蓝图。微观上,从集团层面看,站在百年发展新起点,开启现代城市客运出行综合服务商新征程。
改革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互联网+”运营模式日益丰富,对城市地面交通市场形成有力冲击,企业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从分公司层面看,企业经营控亏压力空前,面对《核心区控规》的新要求,亟待进一步优化线网,实现数字化转型,传承双源无轨电车历史文化印记,提升首都核心区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二、新形势孕育新的发展契机
分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一是《核心区控规》实施的政策优势。规划明确提出降低小客车出行,形成可替代小客车方式的优质公共交通服务,以及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这为核心区公交发展带来了机遇。
二是服务中央、服务核心区的光荣使命。充分利用所处的核心区区位优势,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央“站好岗、放好哨”。
三是百年文化底蕴的历史优势。传承百年公交优秀基因,对标新时代、展现新形象,激发电车人历史使命感和荣誉感,全面提升“软实力”的发展契机得天独厚。
四是践行打造城市客运出行综合服务商的新使命。落实集团公司十大改革发展目标,紧密结合电车实际,依托双源无轨电车工作部优势,以双源技术输出为手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数字化转型,推进大范围区域集中调度,集约利用资源,满足因二环内场站腾退带来运营需求变化,提升管理效能。
三、新契机强化新的发展举措
站在建党百年、公交百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分公司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着力打造具有“首都精神、首善标准、首创精神”的核心区公交运营企业。
以规划为引领,全面优化运营模式。紧紧围绕《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草案)》、《核心区控规》、集团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优化提升运营服务模式。选定100路电车路号与老城区内4条文化街区脉络有机串联,展示北京公交百年发展历程轨迹。牢牢把握核心区战略定位,突出核心区出行服务保障,发挥疏解与承接作用,优化微循环线路,试点开辟“微微循环”公交线路。定制与老城风貌相符合的小型电动车,满足城市支路、小巷公交出行服务。研究主题文化专线,开辟“晚间巡游巴士”,把逛夜北京作为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增收创效。推进线路运力“对标”,实现核心区内线路平均等车时间7分钟以内。结合老旧场站改造计划,打造与核心区景观环境功能相符的复合型、智能化场站。将双源电车母杆的优势与城市道路资源相整合,突出与首都功能定位、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互适应。
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持续推进大区域集中调度,形成以动物园枢纽为中心区域,向外辐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计9处的区域调度模式。推动调度指挥的专业化、扁平化管理,提升运营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准点工程,建立单程点动态监控机制,借助智能助手APP,提高驾驶员准点发车、按点行车的意识。高效应用行车计划辅助编制系统。推动单程点与实际走行时间更加吻合,确保行车时刻精准修正和动态调整,不断提升行车计划编制质量。加强对分时客流增长情况分析,对回升比例高、满载高的线路加大公里投入,对低峰客流较低线路,提高单班比例等措施,实现线路低峰运力向高峰转移,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突出“接诉即办”工作的政治属性,以集团公司“提质降诉,降低总量”的要求为工作准则,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在“真重视”上下功夫;通过狠抓措施落实,健全主动解决机制,从根本上降低市民诉求,实现“未诉先办”,向“无诉可办”迈进,在“真解决”上下功夫;畅通拓宽沟通一线职工的渠道,搭建党群、干群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把工作做到实处,将服务一线职工在前与“接诉即办”“真融合”。以“三真”促“三实”,持续推进“接诉即办”工作。充分利用远程稽查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优势,最大化发挥稽查效能。深化核心区首善标准,紧贴企业中心任务,锻造“4+2”精品线路模式;围绕10条文化探访路,锻造文化车厢线路。继续做好《七项规范》的深入培训教育,注重示范引领、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相统一。利用远程稽查系统,加大对乘务管理员履职尽责巡查力度,强化车队对乘务管理员的监管工作意识。
以绿色为品牌,全面实现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围绕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持续优化调整车辆车型和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发展进程,实现二环内运营车辆全部新能源化,让二环内静下来,更好服务首都政治中心功能定位,实现运营车辆纯绿色;另一方面,强化治理能力提升,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流程再造,提高经营意识、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质量增效益。充分利用双源无轨电车完善的供电网络优势,通过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在核心区有序开展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辆充电服务试点及推广工作,为地铁中途站周边的公交微循环线路提供能源补给;利用变电站冗余负荷,建设便民设施,满足百姓的需求,进一步形成绿色集约管理发展模式。
以信息化为引擎,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做好“智能公交助手”、新运维报修平台等软件日常管理及应用管理工作,提高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做好面向基层职工应用的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升级,持续推进场站、车辆智能服务设施的推广应用和技术升级。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台基础建设”为引领,基于公交数据湖、公交云平台、空间统一管理地图、人脸及车辆识别等建设内容,对场站内的调度室、停车场、候车区、加油加气及充电站等业务场景的数字化集中管理,实现场站智慧化。升级完善区域集中调度中心和所属场站的智能调度系统设备设施,满足区域集中调度的支撑要求。持续完善场站网络通信基础环境升级,加强专线、ADSL、无线设备等网络链接的日常管理工作,推进场站专线铺设工作。
以降本为依托,全面增强创收意识。大力推进“三降一减一提升”工程,强化收支管控,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支出审批制度,监控预算执行与分析环节管理及资金预算管理,严控各项成本。持续加大对一般性支出的压减力度,确保只减不增。发挥新搭建的驾驶员调配平台作用,合理控制人员总量,进一步优化用工结构。落实“效益增工资增,效益降工资降”的要求,严控工资总额,创新工资与绩效管理联动机制,激发员工高质量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推进跨线联运,平衡运力配备,减少线路低效公里投入。全面分析车型与加燃地间的匹配度,合理调配分配车辆,减少因异地充电、加燃产生的低效无效公里。制定双源无轨电车电能计量标准,平衡线网、车辆的能源损耗,利用大数据分析指导驾驶员合理节电,降低能耗使用,达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标。创新形式,持续加强对基层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全员的创收意识。
以安稳为根本,全面实现首善目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统筹协调、监督监管职能作用,建立重大安全事项联合处置、定期会商及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成立疫情健康安全委员会,夯实安委会职责;推进区域安稳联动机制落地,分区域形成东、南、西、北、中五大安稳中心,提升应急处突、迎保重大政治活动保障能力;以五大中心为基础,有重点锤炼五支救援队伍,做到秒级响应、分钟处理落实。结合全年安全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建立安全教育体验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讨论的培训模式,探索组织实景模拟演练及团队拓展性训练,开展“模拟一次路口事故”“救援一次车辆起火”“处置一次群体上访”等直观实战式培训,进一步强化紧急避险、突发情况处置能力。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