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企业也要造客车,潍柴收购亚星就是很好的案例。2010年3月,亚星客车控股股东江苏亚星汽车集团签署了《关于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变更协议》,亚星集团将所持有的亚星客车51%股权无偿转给潍柴扬州。至此,亚星客车归入潍柴集团,潍柴,这家发动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就此迈入了客车行业,未来将可能在客车领域大有作为。
对于潍柴来说,作为一家发动机企业,通过为客车配套,已经对客车生产很熟悉。
在进军客车发动机之初,潍柴就调配了集团科研、技术、市场、服务等各方面力量,在原有国家级发动机研究室基础上,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与欧洲著名柴油发动机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发。与德国道依茨公司合资成立潍柴道依茨公司,引进先进的道依茨柴油发动机技术,井建立了一支拥有数百名科研人员的研发队伍。
目前,潍柴的WP10、WP12系列已经成为潍柴客车发动机主力产品。在11米以上客运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60%。同时,针对7.5~10.5米客运车辆市场和7.5~12米公交车市场,潍柴动力在原有WP4、WP6系列发动机基础上导入了WP5、WP7系列产品,使公司针对客车细分市场的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2010年,潍柴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潍柴动力实现销售收入632.80亿元,同比增长78.13%,预计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730亿元。拥有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潍柴,不光有丰富的客车发动机制造及配套经验,还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造客车,对于潍柴来讲并非难事。据了解,还有一些关键零部件企业也在酝酿上马客车项目。
掌握核心技术是优势
其实,近两年,进入客车行业的新兵并不少。除了潍柴收购亚星外,2010年,中国重汽也组建了自己的客车事业部。在此之前,2008年12月26日,包头北奔重汽公司客车建设项目在包头开工。2009年12月30日,华菱5000辆客车项目于安徽当涂开工。
这些企业为什么要摩拳擦掌造客车?他们为什么选择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客车领域呢?细心的人会发现,无论重汽也好,北奔、华菱也好,他们要么有自己的发动机,要么能够生产底盘,对客车行业并非完全门外汉。
尽管目前客车行业集中度较高,但门槛低的事实不容否认。不少客车公司都是购买底盘、车桥、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整合到自制车身上形成完整的客车。对于这些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来说,由于有配套关系,他们对生产客车的流程已经了如指掌,也可以参与到车身匹配工作中去。因此,这些企业才信心满满地进军客车行业。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客车企业发展中的最大弊病。这一点,国外客车企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沃尔沃集团为例,它的沃尔沃客车在国际市场广受好评,而它也掌握着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并且借助沃尔沃发动机的技术优势使得其产品领先国际。戴姆勒奔驰也是如此,集团旗下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和产品,不会受制于人,这些关键零部件又使其客车在市场上形成巨大竞争优势。
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在被赶超
没有核心技术,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不得不提的是,在新能源客车发展风生水起的今天,客车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大多数企业生产客车用的电机、电控、电池都是外购得来。据了解,国内很多生产新能源客车的企业都在购买国外的电机及控制技术,利润大量流入国外企业手中。
不过,国内也有少数企业掌握了一两项核心技术,走在老牌客车企业前边。以中国南车集团下属的南车时代为例,原本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龙头企业,由于在电机生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新能源客车发展也很迅速。
目前,很多客车企业已经有了危机感。宇通、大金龙、中通等企业都提出要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加大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掌握关键技术,争取在产业链条中拥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