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客车行业20种现象之外来资本的水土不服现象
文章来源: 佘振清 发布日期: 2008年9月8日
分享按钮

    近几年,客车行业的外来资本颇多,有做手机的、做家电的、做工程机械的、做摩托车的等等,但是,客车行业的固有规律与这些行业的差距较大,移植管理思路是可行的,但移植具体操作方式则会格格不入,之所以大多数外来资本铩羽而归,是因为:

    ①、对客车行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

    客车市场是一个比较透明的市场,买方和卖方都在明处,但要将双方协调到一起也并非易事,其中买方比较主动,外来资本至少需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

    培育品牌影响力。过去客车的品牌传播途径比较单一,客车品牌多在局部地区较有影响,当初有“南扬北聊”之说,即使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仅是地方品牌,因此,客车企业的品牌意识一般都不强。现在由于大众媒体的介入,“一通三龙”已没有地域界限,客车的品牌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些大品牌的强攻之下,小品牌的市场空间有被不断挤压的趋势。外来资本干客车没有品牌优势,要培育品牌影响力需要时间和代价,别指望一蹴而就。

    具备适当的服务能力。服务是市场的基础,这是竞争法则,但客车的服务能力并非越强越好,“适当”即可,否则会形成资源浪费,客车服务需要与产品的市场发展走势相匹配,基本目标是保证产品卖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也是极难把握的。

    要建设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客车销售以直销为主,而销售网络的建设并无标准答案,建立怎样的销售网络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高手来调控。因此,一般而言,客车企业的经营班子中,销售老总的地位十分关键。外来资本进入客车行业,首先必须要物色一个能够统领三军的销售人才,仅靠自己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纵观以前外来资本的教训,多在这方面有所缺陷。

    以培育用户基础为核心。外来资本多以借壳方式进入客车行业,这些“壳”要么本身就不大,要么长期经营困难,其用户基础已十分薄弱。比如波导收购的宁波神马,由于经营状态每况愈下,真正能够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用户已微乎其微。培育忠实的用户群体是所有客车企业共同的重点,对于新进入的外来资本则是难点,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

    客车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不仅不同于一般消费品,与其他汽车产品也不一样,但这些特性都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否则,将难有作为。

    ②、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太高。
   
    外来资本干客车往往都会提出十分响亮的口号和目标,“冲击三甲”、“三年第五、五年第三”是常见的宣传标语,但是,在这些豪言壮语之后却往往透露着尴尬。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心态问题,这些外来资本在其他行业都是功成名就的,对进入客车行业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

    首先,客车不是暴利产品。资本是需要有回报的,但客车行业并不是暴利行业,不能急功近利。一般而言,管理较好的客车企业从投产到产生利润需要3、4年时间,头两年是打好市场基础,把品牌叫出去,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考虑产品升级和赢利,这种现状要求进入客车行业的外来资本具有足够的耐心。从目前客车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亏损面超过了50%,平均销售利润率不超过2%,最高也只有8.5%,外来资本对于投入回报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其次,行业管理在不断规范。目前,国家对客车行业的规范政策在逐步加强,对客车企业的开发投入、售后服务网络以及出口业务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在产品管理方面,公告管理、3C认证、环保目录、等级评定四个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新产品开发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成本也会增加。随着管理成本的水涨船高,外来资本在客车领域的投入更需要谨慎。

    第三,要有长期不能进入一线的心理准备。新进入者要冲击原有的行业格局,必然会受到阻击。在客车行业,排在前列的企业多是底蕴深厚的老牌劲旅,不仅在企业管理方面比较先进,在市场上更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除非他们自己出错,否则,新进入者要取而代之则会很难。一般而言,大中型客车的规模达到5000辆则会进入一线品牌,根据近年来的基本规律,新进入者年销量达到1000辆相对容易,达到2000辆较难,可以想象,3、5年之内要达到5000辆是何等的困难,因此,外来资本干客车要有长期不能进入一线的心理准备。

    ③、基本条件比较薄弱。

    客车行业是一个并不复杂的行业,干客车所需资本并不多、产品也比较成熟,门坎不高是外来资本纷纷进入客车行业的理由,但千万不要将客车行业想得过于简单。我们认为,干客车需要具有相当的底蕴,其中资本、人才、产品开发基础一个都不能少。
   
    资本。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针对客车企业十分贴切,大多数客车企业不能做大做强,资金瓶颈是主要因素。但是,客车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对资本的要求也并不苛刻,仅仅有钱还远远不够,因此,众多外来资本在进入客车行业以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客车企业的人才基础中,首先要重视人才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虽然客车行业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但基础并不深厚,许多行业一流的大企业,其人才缺口都很难得到补充,何况还立足未稳的外来资本呢?如波导的目标是年销售额要达到15亿,而近年来宁波神马的销售人才、技术人才已大量流失,其人才基础根本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目标,人才问题是波导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一般而言,外来资本干客车比较重视人才输入,一方面是从投资主体输入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招聘引进技术及营销人才,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缺陷是系统性较差,引进的人才又很容易再次流失,因此,人才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是外来资本应对人才储备不足的第一要务。

    产品开发基础。产品开发基础包括新产品设计、对已有产品的完善和改进,从客车行业目前的分工来看,如果客车企业的产品开发基础不强,新产品设计可以通过委托的形式来解决,但委托设计不仅成本高,又很难形成自己的特点,还缺乏灵活性,而且对已有产品的完善和改进则必须要由自己来完成。因此,强化产品开发基础建设、培养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是外来资本干客车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形成较为扎实的产品开发基础,才能真正在客车行业立足。

    能够做到扬资本之长,克人才、产品之短,才能够增强企业的发展底蕴,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现场管理、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配套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充分积累经验。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