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公交运输企业资讯 >> 新闻正文
申城公交明年试水“1+1+X”新模式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年8月22日
分享按钮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最快从明年开始,“1+1+X”的全新公交模式有望在申城推行。该模式按照相对区域经营、促进有序竞争的基本思路,推进公交行业形成浦西、浦东、郊区等三大经营格局。其中的两个“1”指的就是浦东和浦西各一家公交企业,而“X”则代表了郊区。 

    当年改革不能否定

    1996年1月1日,上海公交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轮改革拉开序幕: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下属20个公司全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办公交。而实行几十年的月票制度也被取消。

    “不能因为目前的困境,而否定12年前的改革。”上海公交行业协会秘书长姜培顺告诉记者,在1992年,月票保有量达到了176万张,每张平均每天使用4次。“企业方面根本无法核算具体收入,只能根据运营量‘毛估估’,造成公交公司对开新线没有积极性。”取消月票、打破了大锅饭之后,由于收入与每天的营业额挂钩,司售人员从以前的“厌客、烦客”转而“等客、盼客”。

    现行体制缺少公益性

    “我认为,公交作为公益性行业,就应该国家说了算。而现在体制缺少的正是公益性。”姜培顺言语尖锐,直指问题症结。

    1996年的改革之后,虽然打破了大锅饭局面,但公交企业进入了“怪圈”:为了盈利,各家企业开始大规模开新线路,打破了原本健康的网络。姜培顺表示,原先市民只需换乘一辆公交车,就能抵达目的地。而现在,一条马路上出现了2-3条重复线路的现象几乎司空见惯。

    此外,由于有的企业拿着“黄金线”,有的则是“冷清线”,亏损自然出现,公交线网的合理调整就很难实施。“没有钱谁肯开新线,那些住户刚搬进去的小区怎么可能有公交公司愿接手?”有业内人士表示,孕育一条新线需要1-2年,没有补贴,企业自然不肯做亏本买卖,哪还会考虑到方便居民出行的公益性。

    其实,并非政府不补贴,而是如何补贴实在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受经营线路客流量差别较大等因素影响,公交企业之间不平衡也很严重。“这种不平衡性导致政府无法补贴,不知该补给谁。”姜培顺表示。

    区域经营势在必行

    久事公司总经理张惠民在采访中也提出:公交要分区域经营,以此优化网络。这与记者了解到的公交新一轮“1+1+X”改革模式不谋而合。

    该模式具体是以久事公司为主体,实施浦西地面公交重组;以浦东新区政府为主导先行试点,并在嘉定、松江区公交国有控股的试点上,逐步实现郊区“一区一骨干”。据悉,新组建的嘉定公交公司和松江公交公司也都已基本完成“国有化”,并由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

    优化线网便民出行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交改革首先可能实施的便民措施,便是进一步加大线网调整优化力度。在线网优化过程中,将削减重复线路,填补公交空白,而在市民“出行难”的区域,更应合理设站、加密班次,缩短市民的等候时间。

    “市民所关心的票价问题,与此次公交改革也有一定关系。”专家认为,公交改革以后,公交行业将以国有为主导,更好地体现公益性。由此,相关政府部门将更容易也敢于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