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公交运输企业资讯 >> 新闻正文
公交优惠欠实惠 多数市民体验过后未动心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年10月10日
分享按钮

    自行车对执行“公交优先”措施也是一个有利的补充,自行车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政府为公交埋单,也应包括自行车长假前一天宣布票价优惠方案、此前又试行“无车日”。“公交优先”一时成为城中热话。假期中,公交、地铁线上都多了“尝试一族”,其中不少是有车之人,他们意图摸索一条最实惠的上班之路。

    公交作为带有福利性的社会公共服务,明显带有公共性和公益性。以此论之,政府的票价优惠政策,就是“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给市民”。

    国庆几日,记者一方面采访专家、学者,另一方面对“无车日”在本报报名做“志愿者”的30多位市民进行了回访。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埋单的这份“礼物”,专家市民的态度都有所保留,他们更想知道的是,“政府后面还有多少牌出?”

    有车族:体验后放弃“弃驾”打算 

    “第一次在上班时间坐地铁走上班路线,感觉有点新鲜”。车厢中,身体随着列车的行进摇摆着,阿亮说,自己的心意其实也在摇摆。

    他是住在番禺大石的有车一族,在东风路上班。国庆节长假,他和身边很多朋友一样,都借机体验一下“环保上班”,以作为今后是否改变出行方式的参考。

    阿亮乘坐地铁的尝试从早上8时开始,到8时50分结束,路程是从大石站到东山口站。出地铁口后,他还必须步行30分钟到单位。放在平日,他已经迟到20分钟。

    “如果平时的话,我就被老板扣工资了”,他笑说。其实他可以更早起来,但他说不想这样,“上班已经很累了,何必在睡眠时间上再打折扣”。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不太可能不开私家车上班。

    有冲动放弃自驾车改坐公交车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居住地大都远离市中心区,其中相当部分是住在番禺、工作在天河的精英白领一族。票价优惠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之一,“十几块的地铁票一下子就降到两元多了,非常实惠”。

    但体验后,很多人都放弃了这个想法。记者在有车一族中发出的30份问卷,其中有问“无车日试行、公交地铁票价实施优惠后,是否会选择其他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只有2人答复“可能会”。其他人都作出了像阿亮一样的决定。

    政府的“大礼”,他们没有接受。 

    不足处:优惠没惠及“接驳乘客” 

    为什么选择自驾车?选“方便、省时”的一项占了调查人数的绝大多数。正因为如此,他们指出,现时措施的吸引力还不够。家住东晓南,每天必须到人民桥一带上班的林女士就坦言,优惠措施对她的吸引力不大。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必须先坐两个站的公交车,然后再搭乘地铁。这个费用一共是2元加4元等于6元。来回就是12元”。“我自驾车的话,费用也不会高出太多”。

    林女士说,高油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现在还坚持驾车的人都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力,“不会太在意10元、20元的差价”,“但会比较注重过程的舒适以及准时”。

    恰恰这两点,公共交通工具现时都不可能提供。她说:“身边就有朋友上班时由于人多,地铁要等两班才坐得上去。做‘沙丁鱼’不说,还耽误了时间。”

    另外一位家住中山一路的赵先生也很失望,他每天必须到中山七路上班。他认为,种类纷繁的月票根本无法满足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出行需求。“月票制度只照顾到两类人,一种是需乘坐长途地铁到市中心上班的,另一种是必须换乘多趟公交车的”,“公交转地铁,或者地铁转公交的,则一点优惠也没有”。 

    赵先生说,优惠无法把这两种交通工具连结成网。市民换乘时,除花费时间外,价钱也是不菲,“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没有什么吸引力”。 

    他还认为,这些换乘的市民同样是依靠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又同是纳税人,“政府的措施没有覆盖到需要这样换乘的市民,不公平”。

    自行车协会:骑单车也该得到实惠

    同样认为自己没有收到“大礼”的还有省自行车协会副秘书长何小华。他一直为这座城市的自行车地位而奔走,本人也一直坚持从天河骑车到盘福路上班。 

    他认为,政府为公共交通埋单,其中也应该包括自行车,“具体措施是应该增加自行车道以及相关配套,比如停放自行车的保管站”。 

    他说,广州曾经被认为是发展自行车最好、最具有发展条件的城市,原因就是宜人的气候,“基本上一年365天都适合骑自行车”。

    他说:“北方的冬天,下雪的、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骑自行车就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了,以杭州来说,到了冬天也是比较冷的,也不太适合骑自行车。”广州处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对自行车骑手来说是最好的,但广州的自行车发展却远远落后前面提到的地区。

    何小华一直认为自行车是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对执行“公交优先”措施也是一个有利的补充。他举例,公共交通是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但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为公共交通一定是定线、定点、定时,在交通方面就会有很多服务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就需要自行车来进行补充了”。

    他说,政府是时候改变观念,为自行车“埋单”。“广州市不久前还请过一个城市管理大师来谈过,他说了一句话‘就交通而言,一个交通良好城市的标志是能让你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安全地到达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说法很浪漫,也很准确”。

    专家:优惠措施还有调整空间

    新优惠措施与市民的期望有一定落差,未获得相当部分“自驾族”的认可。专家指出,优惠措施以及目前的交通配套都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王端宜指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该是一种市民“福利”,理应全民共享。而相关负责人说,现在优惠措施只是起调节作用,不是普惠性。这个说法与市民的认知是有比较大落差的。

    他说,能够体会公共交通运营公司的压力,但“算小账的应该是市民,算大账的才是政府。政府有责任不断优化方案,让更多市民得到实惠”。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