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现状来看,用户对客车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较高,但是这些个性化要求多数体现在一些细节方面,而对于客车的基本配置则影响不大,比如发动机、桥、变速箱等等,由于这些关键总成的选择范围较小,排列组合也不多,因此,我们认为,客车企业配套环境的一致性是导致产品同置化的主要原因。
在客车行业,产品同置化现象客观存在,但是产品同置化与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我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如下:
工艺水平和产品平台的差异决定不同企业的产品同置而不同质。
不同企业的产品虽然基本配置相同,但品质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有:
生产基地建设的要求不同,生产平台的差异很大。近年来,客车企业对生产基地建设的热情有增无减,但由于建设标准不同,使最终形成的生产平台具有明显的差距。比如,基础较好企业的基地建设,从设计到基本建设的实施都十分规范,不仅考虑生产流程,对物流、仓储、配套设施的建设,甚至食堂、员工宿舍都考虑得十分周到。但有些企业则比较随意,规划不系统,到处打补丁,虽然面积相近,但功能相差悬殊。最终形成的生产效率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品精细化程度自然也不会相同。
工装设备的投入不同,工艺水平的差距明显。有些企业的厂房很大,但工装设备的投入很少,调整误差依然靠抡大锤,作业现场十分原始。而有些企业则到处能嗅到现代化企业的气息,精密的的进口胎具、六面体定位装置、顶蒙皮自动点焊系统甚至包括阴极电泳线等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稍做比较,就能够体会到差距,产品品质有差距是最自然的结果。
管理基础和过程控制优劣明显,产品品质不能相提并论。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产品品质的保证,只要有资金可以建最好的厂房、可以投最完整的工装,但这些只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而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所体现的是人的素质或企业的素质,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尽管产品的基本配置相同,如果管理基础差距较大,最终的产品品质则会完全不同。
混淆概念误导市场不可能长久。
产品同置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部分企业混淆视听的借口。由于客车品牌众多,如果用户对行业的认识不足,很容易被误导。但是,对于客车企业来说,混淆概念的方式并不高明,极易引起市场和用户的反感,因为:
差距是可以比较出来的。尽管配置相同,但不同企业的产品由于品质上存在差异,其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并不完全相同。常言道,产品好不好,一用就知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于客车产品来说,这些道理更为现实,客车是生产资料,不是普通消费品,用户对产品的关注程度会更高,通过使用,自然能够分出三六九等。
品牌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客车企业的品牌建设如火如荼,而且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已经初具成效,产品的品质如何,从品牌价值和口碑中能够略知一二,哪些产品比较耐用,谁的产品比较节油,哪些产品可靠性能好,从客车企业的品牌影响中都能够得出一些基本的看法。尽管产品同置化很能唬人,但细节决定成败的基本道理是不能颠覆的,相同配置的客车产品,品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匹配细节方面。
可见,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品质才是正道,产品同置化确实给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些机会,但怎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些机会需要仔细权衡,舍本逐末并不可取。
产品研发的投入越来越悬殊,产品差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判断今后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变化,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参照系,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的企业,必然会充满活力、蒸蒸日上,反之,则会江河日下,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良性循环和恶性循化只有一字之差。“投入大—产品好—经营质量高—投入更大”,这是良性循环的表现,“投入小—产品与市场有距离—经营不理想—投入更小”,这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市场境遇却有天壤之别,其中,对产品的投入是关键节点。经营不善的企业各有各的难处,有的缺钱,有的缺人,有的缺技术,但经营质量好的企业却有一个共同点,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都很强,因此,我们认为产品是客车市场竞争最核心的要素。
国家对客车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客车行业而言,节能、环保和安全是当前国家政策关注的三大主题。长期以来,对客车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国家政策,今年7月“国Ⅱ转国Ⅲ”已经实施,交通运输部的营运客车、货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也将在近期择机推出,另外,针对当前客运市场上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局面,国家主管部门将会更加重视客车的安全性能。国家对客车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客车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将越来越大,实力较差的企业将会因此而逐步淡出市场竞争。
加大市场研究力度才能有效地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最符合客车企业的现状,因此,关注产品、关注细节几乎已经成为客车企业遵循的金科玉律,但是,有一些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客车行业,比如,究竟如何关注细节?哪些地方是更应该关注的细节?如果不首先弄清楚这些问题,胡子眉毛一把抓,其效果则不一定十分理想。其实,加大市场研究力度,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般而言,主流企业对市场研究的关注程度都很高,对产品的决策也更加科学,但一般企业则比较怠慢,对产品的决策往往比较随意。这种差距所产生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综上所述,产品同置化现象将随着产品研发投入越来越悬殊而不断产生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