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经济学家和车评人对汽车行业年度表现大谈特谈时,论及的总是经济、政策等对于乘用车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关于商用车的话题却少之又少。也许商用车被定义为生产资料的属性,注定了其永远不会成为人们享受驾驶乐趣的首选,不会走进每个家庭,但这并不会影响其与人们生活关系的紧密性。无论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运输工具,还是作为承担广大人民出行的工具,他们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商用车的发展历程上看,商用车企业较之乘用车具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经历过2003年“非典天灾”、2004年“车贷紧缩”、2005年“宏观影响”的大、中型客车行业来说,尽管发展同样会遭遇种种磨难,甚至经历生存危机的考验,大、中型客车仍旧保持着稳步的发展,除了销售每年保持在8万~9万辆的总量外,每年市场表现中都会有企业呈现亮点。
从2006年客车行业整体表现看,全年销售总量、细分市场份额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增长速度也超越前两年。从客车企业表现看,大、中型客车企业正在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无论对于政策、国内销售还是国外出口的把握都更加理性。上到企业决策者下到市场营销人员的经营理念都在日益成熟,企业的发展目标也从原来盲目抢占市场份额的求量,转向目前“有所为,有所不为”求质的可持续发展。同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一样,中国客车行业正在走向“又好又快”。
客车行业经过这些年的结构调整,目前市场需求已经达到一定的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下的各个客车企业如果想自身有更大发展,就要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加强内部管理,从企业人才管理、技术创新、销售等一系列调整入手,才能确保其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从目前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来看,近些年的发展都是由于注重了企业管理,从而在销售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客车行业进入门槛低,各企业竞争激烈,有一些企业销售仍以销售提量作为前提,忽视了产品利润,这种竞争非常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应以家电行业狂打降价牌为鉴,确保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行业发展稳中有升
2006年客车行业整体发展平稳且增长态势良好。虽然目前行业全年数据尚未公布,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统计的数据来看,2006年1~11月,大型客车生产3.87万辆,同比增长12.58%,中型客车生产5.78万辆,同比增长15.44%;1~11月,大型客车销售3.79万辆,同比增长11.56%;中型客车销售5.74万辆,同比增长15.65%;加之去年12月份恰逢春运购车时期,历来都属于销售高峰,从目前企业了解的情况看,销售数量可观,这也会对客车行业全年的增长起到极大的刺激作用。因此,2006年全年相比2005年、2004年都会有所增长,但增幅比例不会很大,属于平稳型增长。
从2006年企业发展速度来看,几大企业的实力不容小觑。2006年对于厦门金龙而言,可谓是“龙腾之年”,据厦门金龙销售人员介绍,2006年大金龙累计实现生产客车10037辆,销售9946辆,销售额达到3.77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26.6%、29.7%和29.8%,不仅数量上有大幅增长,单车销售额也在提高;苏州金龙全年实现销量13345辆,同比增长31.09%,销售额35.02亿元,同比增长32.83%;而2006年对于宇通而言,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以客车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宇通集团首次实现全年营业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1.398亿元,而客车销售数量在行业内也有更大突破。
细分市场渐遇商机
从2006年客车各用途销售情况看,旅游和公交市场表现突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的数据来看,旅游客车增幅明显,去年1~11月,旅游客车销售1.66万辆,同比增长15.22%。去年公交客车销售也表现突出,有数据显示,1~11月,公交客车相比上年同期,销售上升32%。
从2006年客车长度区间销售情况看,7~8米仍然是销量最大的产品,且有上扬的趋势;9~11米增幅也比较大,这部分市场增长主要是公交车销量支持的结果;12米以上的产品销量增幅最大,主要是部分城市对于13.7米公交客车和BRT客车需求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增长的部分主要还是由于公交车需求量上涨原因所致。
分析两大市场均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几点:客车行业的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刺激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促进了旅游客车的增长;国家、地方政府对于公共交通的重视与公交车辆更新期的到来促进了公交车辆的增速。
从细分市场来看,客车行业增长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容忽视的是,2006年卧铺客车、高档客车都出现了萎缩。高速公路虽然每年增加,但高档客车并没有出现增长,这主要有几点原因:营运线路投资成本增加、线路效益下滑、国家对高档客车的资格评定、报废车辆年限的缩短都是高档客车市场份额减少的原因。再加上客车厂家为了拓宽产品线持续研发高档客车,使得这一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如何保证市场份额是生产高档客车的厂家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目前,高档客车价位已经有了下移的趋势,这就要求客车厂家在延续产品高品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重美名示“特征”
在客车行业每年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客车行业同质化严重。这虽然不仅仅是客车行业的产物,但同样不可回避。可喜的是,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客车企业注意到产品形象同质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都在力争打品牌“战略”。除了使企业产品具有个性化“特征”,还开始在客户心理竖立独特的品牌“形象”。2006年,宇通进行“耐用”宣传,将品牌与耐用结合;苏州金龙以“安全”为主题进行活动;江淮客车将节油贯穿全年活动;安凯继续延续大家庭主题,宣扬“赛特拉”客车的高品质;青年尼奥普兰在用户心中种植“高档客车”形象;大金龙虽显得颇为低调,但是10万辆客车下线的品牌宣传活动,至今都让业内人士记忆犹新。
从客车行业的品牌宣传来看,一些企业由于处于品牌建设初期,故仍以品牌最基本特征进行宣传,缺乏新意。而且由于企业仍在摸索品牌建设之路,品牌诉求的建立有些欠斟酌,企业品牌建设缺乏连续性和企业产品的关联性,更缺乏企业内外在文化的渗透,无法形成企业鲜明的特色。相对于其他产品宣传的对象而言,客车行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客车企业、公交公司和个体经营业主,产品属性为生产资料。因此,客户对于产品的性价比、节油性能更为关注,他们往往采取产品价格对比,依据口碑来选择产品,对于广告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轿车消费者。但是,品牌的宣传还是有其必要的,一是吸引初次消费者,二是增加客户品牌认知度。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时代,客车生产企业品牌建设不仅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而且要一直确保产品的品质,使之无论在品牌宣传中还是口碑相传中,形成企业良好形象。
注重产品科技应用
近些年,客车企业一直都重视环保、安全技术在客车上的应用,无论是公交客车还是旅游客车,前轮盘式制动、CAN总线、ABS、缓速器等技术都已经基本成为中高档产品的标配。各企业更加注意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产品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2006年,大金龙使用液压混合动力客车技术,确保车辆节能、环保。据悉,综合排放可降低40%以上。
从客运站的情况来看,也能看出客运站也越来越注重客车的安全,目前很多客运企业都要求客车上强制安装黑匣子等设备,通过GPS系统的有效调配,确保车辆安全。
从客车行业技术应用的情况看,先进技术逐渐被重视且应用,但是应用范围依旧不够广泛,一些技术只出现在部分市场或部分企业的客车生产上,与欧洲客车同等技术水平接轨还需要时间。在大量新技术投入应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客车行业技术人员对于先进技术如何使用、高级零部件的保养和维修情况都不甚了解,需要进行系统地讲解。这也需要企业在投入资金更新技术的同时,不忘投入人才资金,培养工作人员和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
客车依“策”良性发展
国家明确表示将用1000亿元修建农村公路,方便农民出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改善了城乡的交通环境。目前,各地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投巨资修建农村公路。路如果宽了,将需要大批适合农村的车辆,届时“村村通”客车将遇更大商机。
2005年9月,《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2006年12月,四部委再次发文《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明示,政策应对公交优先给予财政支持,这无疑将成为公交市场发展强有力的促进因素,促使公交车购车达到新的高潮。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经最快反应降低票价,据北京公共交通集团副总经理冯幸福表示,今年还将进一步更新车辆,相信不久之后,其他城市也会有新的更新需求,公交市场在政策的实施下将更加广阔。另外,我国《客车整车企业生产资格要求》今年开始实施,获得生产资格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从国家政策对客车行业的影响来看,在不断提高客车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也在不断依靠政策调整客车行业结构。近日出台的《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中就对客车企业异地建厂做了明确规定,这也意味着以后客车企业“扩张”有了更高的门槛;2007年3月1日起,商用车同轿车一样将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要求出口经营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应在授权中约定共同承担出口产品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连带法律责任,今后客车企业出口行为将得到约束,散乱的局面有可能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