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门为了服务“三农”,为了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利的出行条件,正在积极地构建农村客运网络。而面对农村客运市场,客车企业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发这块市场呢?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客车
尽管乡村道路客车标准给我们描述了准确的配置要求,但得出符合标准就是农村需要的客车这一结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地域特点,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思路的差异,通常按东部、中部、西部来划分代表三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是科学而且现实的。但是对农村客车,对某一具体市场而言,仅此是不够的;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外,农村客运作为当地农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与区域文化风俗、人口流量、道路条件以及依赖的传统交通工具的联系是密不可分。带有独立行李仓的乡村客车在西部农村是有现实需求的,必要的,而一旦是临近城市或浙江(东部),河南(中部)农村,也许独立行李仓就成了资源浪费,实际上有较大行李仓或行李架就能满足需要了,原因在于出行中赶集的比例在这些区域已弱化了;或者说这些区域的集贸更多体现的是较大规模的市场交易,属专业市场。因此,尽管有标准依据,但真正能找到市场的客车是符合当地使用条件的、适应需求的客车。
农村客车面临的难题治理的误区。在走访中,笔者常常听到的经营者的呼声是黑车太多,管理部门打击乏力,导致正常营运户受冲击,经营效益不佳;同时,正常营运户由于管理的便利性,处罚相对容易而且偏重,合法经营户怨声较大,这就需要执法部门拿出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措施、方法。
政府的引导。农村班线开通的有效与否,规范管理的成功与否,相当程度上还有赖于道路条件是否得到改善,班线设置是否合理,站、点场所的建设、配套管理是否到位,这些工作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或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具有指导性的,要使这一市场有效推进,政府要充分发挥投入的引导作用。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客车市场近年来面临的国家宏观调控、原材料涨价等问题都将是农村客车市场存在的难题。
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的努力方向
虽然农村客车市场面临上述等方面的难题,但客车及底盘企业必须从产品和服务两大方面努力,这是目前最重要的。
首先是产品的安全性、经济型和适应性。
安全性:客车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保障生命的首要前提。事实上,由农村客车代替原来广泛存在的农用车载客现象,其主要依据、出发点也是安全性要求,这一点无可置疑。传统客车企业及底盘主机厂在安全技术方面、资源配置方面显然存在着无可比拟的经验与优势。
经济性:经济性指标显然是决定农村客车是否具备强大生命力的核心指标。需要说明的说:这儿所指的经济性不仅仅是售价便宜,而是一个综合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付与回报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叫和。涉及性价比、适应性、服务便利性等等方面,包含购置经济性和使用经济性。相同的配置,比较价格,以求获得最好的性价比;使用可靠性高、燃油经济性好、维护成本低、造型流线美观、风阻小、自重轻、承载大、布置合理、前后轴荷分配科学,诸如此类,以充分发挥发动机有效功率的利用率。
适应性:这一点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常常被营销人员有意或者无意回避掉。不同区域的用户存在不同的驾驶习惯,在选择时就会有些特殊的要求,而这些常常会因为给客车企业增加麻烦而被忽略,尤其在底盘方面,这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下的做法。差异化产品并非是大、中型豪华客车的专利,同时也是农村客车的要求。这是由多样的合作条件决定的,配置不在于高低,只要合适就是最好,这与选车时要适应当地的营运收费水平是同样道理。
其次是服务支持。从近两年客车企业纷纷开始打造服务品牌的趋势看,服务已成为了客车企业营销的重头戏。但是承诺容易操作难,尤其是农村客车市场在培育初期,存在线路长而分散,车辆集中度相对低,远离城市,这对任何厂家的服务都是一种考验。由于农村客车底盘目前主要由专业客车底盘企业提供,这些传统大企业具有市场保有量大,服务网络分布广,社会配件充裕的优势,给农村客车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客车底盘及客车企业的联合拓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