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世界客车博览的主办方,在展会前的"欧洲客车周"活动中,第一次邀请中国专业人士参加评选。这样,中国客车界人士便有机会了解欧洲这一最具权威性的客车评选机构运作的全过程。
被"欧洲客车周"吸收为评委的王健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专业技术交流,因为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欧洲的经验。就像世界客车博览来到亚洲,使全世界更关注中国客车一样,"欧洲客车周"要成为"亚洲客车周",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参与,他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说到举办"欧洲客车周"的意义,王健先生说:"从理论上讲,这是对客车运营商、乘客和潜在乘客进行的一种交叉市场研究活动,以便制造商提供用户愿意使用的车辆。实际上就是对客车的设计、安全性、舒适性和车内设施如空调、音响和灯光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从中选择一个优胜者,作为未来客车发展的标志。"
"欧洲客车周"的评奖工作既简单又复杂,因为有一套公认的评比规则与标准。王健先生介绍说:"首先,评委要对各种车型进行测评和评判,得出一个基本的评分结果。然后召开评审团会议,评委们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共识,最后选出优胜车型。"
整个"欧洲客车周"活动给王健先生最深的印象就是---专业。包括组织和测试工作,无论测评人员进行场地测试时的驾车技术,还是蛇行越障的能力,都令人佩服。"欧洲客车周"对所有车型进行的系列测评活动,包括在试车场对转弯半径的测量,以及在专门场所进行的灯光测试,都是由业界资深人士参与测评的。
王健说,"欧洲客车周"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学习。重要的是制定和完善测评标准。而标准要能反映未来客车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这对客车业界、运营商和乘客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