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首 2004年度客车市场,不能不涉及一个被多家媒体转载、却没有实质性结果的话题:价格战。这是由两个非主流厂家提出、多家媒体配合、贯穿2004年始终的话题,2004年的客车行业真的存在价格暴力吗?价格战这个提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到底有多少?笔者通过研究和思考,谨慎攥写此文。探讨2004年度客车市场价格竞争。
一, 2004年度的客车市场,用价格战这个词是不恰当的。
(1)2004年价格战说法起源追溯
2004年,真正明确提出打价格战的只有两家企业:中大和华泰现代。
中大: 2004年3月,上海车展,中大集团高层在上海表示,中大汽车不久前宣布所有车型全线下调20%。并宣称“市场上200多万的豪华客车实际成本也就在90多万。80多万的中档豪华车的成本也就在40多万元。”
华泰: 2004年9月27日,继华泰特拉卡价格全面调整后的第二天,华泰汽车再次正式宣布,对其旗下的康迪和格林伯德两款客车进行震撼降价,降价幅度从4.9万元到16万元。降价后,中巴康迪标准型25万元,豪华型26万元,VIP型38万元;大巴格林伯德则从108万元降至92万元。
(2)相关企业背景分析
对于中大汽车,也许其由于低人力成本等多项因素,具备低成本优势,虽然无从考究,但其销售绝对没有占到中国客车销售主流的角色,所以,笔者认为中大在 2004年一年所提出的“价格战”、“搅局者”的发展理念不认同,到2004年末,我实在想不出中大搅了谁的局,目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金龙、宇通两个品牌共掌国产客车山河的局面不会改变。
对于华泰汽车,据笔者了解,其 300台CKD件积压的结果是大量资金的占用,以及当初侧重引进12米产品造成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轨导致产品积压,这不是价格问题,是多层次发展及营销体系没有健全、盲目上马的必然结果。
这两个没有代表性的企业所发出的“客车行业利润过高、需要价格战”的呼声是极其幼稚的,而多家媒体为之摇旗呐喊,特别是众多主流汽车及交通媒体的介入是极其不严肃、不负责任的。
2004年的客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系列的竞争当然也包含价格的竞争。但上升到价格战则有些言过其实。
二,目前中国客车产品价格竞争更主要是作为一种竞争手段存在,而不是蓄意的价格战争。
(1)2004年客车市场价格竞争,更主要表现在批量订单过程中的价格竞争,而不是全线产品的价格对垒,这是价格战和价格竞争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区别。
从各主流厂家 2004/2003年度价格表状况可以看出,降价幅度在1万元以上的很少,证明客车厂家主观上没有大幅度降价的意愿。目前,客车企业自都制定一个企业最低经销限价,但在大批订单购买中,都会突破这个低价,但这种只能成为战略订单中的价格策略和价格竞争,不能称之为价格战。2004年度主流客车厂家都在避免正式谈及价格竞争这个字眼。
(2)目前,中国客车行业价格竞争十分激烈,但不是客车厂家刻意追求的价格竞争,而是很多因素导致价格竞争激烈。
目前国产客车产品“同置化”十分严重,造成客户在初次购买时忽略产品质量的不同,造成价格在营销中处于相对的绝对优势。
目前整个客车行业厂家较多,产能全行业过剩,导致的结果是客车营销基本处于完全的买方市场,在客户没有进行使用产品不知道质量差异的状况下,同配置产品的价格成了主要的决定因素。所以,这两年价格竞争比较激烈。
但是价格并不是购买产品的绝对决定力,当产品基本功能性保障不了的时候,其市场萎缩成为必然,某企业为了进入华南某地公交市场,其 11米公交产品在相同配置状况下以低于竞争对手5万元的价格进入该市场,但由于制作、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后续两次招标中该车型都最终败北。
目前,客户购买心理逐渐成熟,尽量降低购买费用以达到利润最大化,造成客车企业竞争中价格压力较大。
在 90年代末时,客户特别旅游、高速客运客户购买车辆档次较高,经过运营后,发现自身的利润较低,原因除了运输环境不好外,还由于购买车辆过程中购买费用控制不好的原因。同时,目前客运公司等企业经过改制和重组,利润成为考察企业经营者的主要指标,所以,客户购买车辆时对车辆的价格敏感,同时在同等配置竞争中追求低价位。
国家宏观调控导致客车信贷紧张,客户购买力下降,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增高。
自 2003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开始,客车信贷紧张,在大部分地区无法进行客车信贷服务,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厂家在几个地区对于大客户进行金融信贷支持,同时,完成周期较长,这种状况造成客户购买能力降低,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完成购买过程中寻求低价格产品作为首选。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目前的客车市场价格成为极其敏感的因素。
三,价格竞争具体表现形式分析
总的来说,目前客车市场价格竞争十分激烈,购买主体的不同导致客户议价能力的不同,目前,客车产品的价格下降也分为多种方式:
对个体客户:价格单纯下降 。
虽然目前客车市场竞争激烈,但对于个体客户购买行为过程中,还是厂家占有主导优势,个体客户购车具有几个特点:
对主流厂家及车辆的熟悉程度不足,主要信息来源于周边的人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对比。
对车辆以及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技术特征不精通,主要来自于销售人员的援助。
客户购买车辆花费自己的钱,不需要其他手段进行操作,直接目的就是在选好车型的基础上,尽量降低购车成本。
以上个体购车的特点,使得对于个体客户购车过程中最直接、最被接受的就是降低价格。
目前市场上对与个体一般在报价基础上,分次进行价格下调,最终满足客户需求,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一般来说不突破厂家的最低控制价格。
(2)对于大批量购买客户来说:采用降价、回扣手续费、备件赠送、延长保修期限、特殊付款方式等。
批量购买大客户购买产品具有以下特征:
客户对于车辆的技术状态比较熟悉。
客户购买车辆基本采用招标方式,介入厂家较多。
自带备件较多。
多数付款方式要求苛刻,需要厂家进行融资支持。
订单需要经过客户自己的车辆经销公司,同时需要扣留手续费。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大的客运公司。
批量购车介入厂家极多,超过 5台的订单基本是主流厂家全部参与,客户购车的特点,使得客车厂家在订单争夺十分过程中十分被动,采用回扣手续费、降价、备件赠送、延长保修、融资支持等方式进行竞争。
在西南某 50台7.9米产品竞争中,某企业以低于最低限价,30%首期,70%银行承兑汇票、利息汇票兑现方承担的方式中标,这种订单屡见不鲜。
四,价格竞争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战斗武器,但有一个“度”的限制,一旦过激,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
应该说,在满足产品需求的情况下,价格竞争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甚至是行业整合的必要手段,“优胜劣汰”是一个自然的规律,谁把自身的管理做得好、成本控制的好,谁就有办法更好的应用价格竞争策略。但价格竞争也有一个度,不能为了降低价格而牺牲产品质量,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的将是双输的结果,对于整个客车产业链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客车行业的订单80%来自于20%的大客户,而目前的这20%客户订单基本都接近或突破客车企业的边际成本,这种状况导致几种状况发生:
客车企业对于非关键部位采用低档次产品进行制作,谋求降低材料成本,保住自己的利润。
客车企业将价格压力转押给中小配套企业。有很多客车企业由于成本压力消化不了,强行要求中小配件供应商整体价格下调,而目前钢材,石油等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中小配件供应商偷工减料。
客户拿到打了折扣的客车产品运营,由于产品质量隐患导致车辆故障高、维修费用高、停班、乃至于发生安全事故。
价格竞争导致整个客车产业陷入一个“价格怪圈”,最终是客车产业链的所有参与企业利润下滑,包括客运企业在内,同时,创收能力的下降导致整个客车产业供应方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使得客车产业的发展趋于平缓、甚至于退步。
五, 跳出恶性价格竞争怪圈的建议
恶性价格竞争导致的结果之一是客车厂家利润下滑,这对于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来说是不想看到的结果,客车厂家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跳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
开发具有差异化特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强市场议价能力。
当产品属于自身独有时,厂家的市场议价能力就强,这种产品有很多案例可循:比如亚星曾经的 JS6820,金龙前几年的XMQ6115,宇通的30多万的前置发动机卧铺车,以及目前大宇中型高二级的GDW6900等产品,都是在某个特殊时期具有不可替代性,厂家在销售过程中占有价格主动权。
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目前,国产客车普遍存在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弱,影响持续创利能力,如果客车厂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那么产品的质量差异化突出,将会创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价格:
底盘可靠性增强
油耗降低
车身造型、工艺良好
总布置合理,在相同等级情况下,增加座位、卧铺数,提升运输能力
由于原材料质量、配套厂家技术水平、自身工艺及设计能力、以及种种因素限制,国内客车产品目前在质量上大的突破较难,目前,客车企业大多通过更新造型来完成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所以,笔者认为目前客车行业不需要价格战,也打不起价格战,很多客户购买低价位车型后发现质量也随之下降,当多数用户发现“低价位、低质量”产品的危害后,会清醒的认识到购买车辆的真正价值、会认可车辆的附加值,这样价格竞争将会退到次要位置,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等待和引导,分析和梳理,而不是类似于煽风点火的搅局,作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和媒体,都应该尽可能的为客车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