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张家港客车转战海外市场
文章来源: 张家港日报 记者晓乾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2日
分享按钮

   最近,一辆辆刚出厂的大中型客车在张家港口岸蓄势待发,目的地不仅有大洋彼岸的南美和非洲,连中亚的客户也抢着要车。中型客车单车利润最多千把元,“卖车不如卖白菜”,在同行们血拼国内市场时,张家港客车另辟蹊径:出口海外。2004年,近2成张家港产的客车被海外用户订购,全年出口各类客车2000多台,总金额达2亿元左右。

  去年坊间一度盛传长途客车要强制安装“黑匣子”的消息让张家港客车公司老总们好一阵子忐忑不安,原材料零配件的持续涨价和同行间连年的价格战已经让客车企业叫苦不迭,如果制造成本还要增加,企业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卖车不如卖白菜”,张家港一客车公司张总经理直言不讳。

  去年友谊客车年产量超过5000台,牡丹汽车产量近万台。年产5000辆的规模处于赢亏临界点是国内客车行业的共识,现实却是百家客车制造商的10万台产能在争夺8万台的市场,平均每家企业的年产量仅为千台左右。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各客车制造商纷纷祭起价格牌,单车售价如翻倒的“多米诺骨牌”,一路狂泻。业内人士介绍,50台以上的订单基本没有盈利的中标者,竞争对手之间除了要拼价格、拼服务之外,还要拼市场占有率、拼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客车出口势在必行,也正迎来一个好机遇。”张家港一客车公司高管坦诚地说,国内卖车已无利可图,而出口海外却能获得7%-8%的利润。目前,非洲、中亚本身工业不发达,且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客车到了产品更新期。中国客车与这些市场上的韩国产品处于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中国客车可靠性提高很快,价格又有竞争优势。牡丹、友谊客车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前几年,以牡丹和友谊为主力的张家港客车制造企业主动与国外知名客车厂家进行技术合作。牡丹汽车集团引进了德国的“曼”系列客车制造技术,使10米以上的大型豪华旅游车逐渐成为公司的当家花旦,车型设计和车身制造技术日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海外市场的严格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也在考验张家港客车,同时,还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出口海外还不成规模,另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影响力不大,还些需靠制造商努力提高技术能力和产品档次。

(值班编辑:吴奇)
▋新闻关键词:友谊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