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场论文

宜昌地面公交线网瓶颈识别与优化策略

作者:陈玮 赵静瑶 高磊  信息来源:《交通与运输》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2-05-27

  引言

  公交优先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城市战略[1-2],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之一[3]。“十三五”以来,面对小汽车快速发展的冲击[4],地面公交客流下降成为大中城市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5-6]。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扩张,乘客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尚未建设轨道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地面公交线网体系的高效性、可达性与可靠性[7]将成为与小汽车竞争的关键所在。

  宜昌城市发展位于山水之间、南北长度超过50km的带型组团结构[8-9]导致城市机动化发展异常迅速。虽然宜昌在全国率先形成由主支BRT线网,但目前城市公交发展仍然遭遇了单一BRT廊道容量饱和、普线直达效率较低、廊道外换乘及路权缺乏保障等多个发展瓶颈。

  针对公交线网优化,国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钱林波等[5]提出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为根本目标,理性回归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战略,转变了网络设计及线路设计模式;罗航等[7]以提升乘客出行服务体验为目标,开展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汽车线网优化工作。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及BRT走廊,构建了开放式BRT网络,通勤大站快线一级微循环接驳网络的"两快一微"公共汽车快速网络体系。魏贺[10]分析了巴黎、伦敦与纽约展开的地面公交线网重塑行动,总结了完善基础研究、推进制度改革和明确竞合关系的三点启示,提出了本土化实施路径。

  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已经由设施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但缺乏对宜昌这种中等带型城市特定需求特征、BRT廊道条件与运营基础下的公交优化研究。本文重点针对宜昌地面公交运营线网,采用时、空要素的定量评估方法,结合沿江带状多组团的城市布局,具体梳理现状公交线网在模式、运营、换乘、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发展瓶颈,以服务提升为目标,提出三大优化策略,对以BRT等中运量公交为骨架的城市公交线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宜昌交通及公交现状特征

  1.1 城市概况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三峡门户位置,市域人口将近400万人,民用汽车拥有近70万辆,中心城区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主城功能区是宜昌沿江城市带的核心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小溪塔街道。

  1.2 交通特征

  宜昌市的居民出行中步行占比超40%,其次是公交和小汽车。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超过3.6公里,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的交通廊道集中于夷陵路、东山大道等少数通道,呈现典型的带型城市廊道集中特征。

  1.3 公交特征

  1.3.1 公交模式

  宜昌具备良好的公交发展基础,夜明珠路-东山大道金牌BRT于2018年全线贯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以的BRT主线+支线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支)微循环公交为补充的多层级公交发展模式。

  1.3.2 公交线网

  宜昌公交总线路数达85条,运营里程达966.25km,其中BRT线路包括“1走廊+33支线”。宜昌集中建设区现状整体线网密度约为1.44km/km2,300m站点覆盖尚存在较多盲区。

  1.3.3 服务水平

  宜昌乘客对“舒适、高频、快速、换乘方便”诉求强烈。公交线路平均运营时速仅为小汽车车速的0.6。

  宜昌现状公交运力与客流需求不完全匹配,38对BRT站台中,20%的站台服务车辆能力已趋于饱和,无法继续加线,但BRT走廊高峰、平峰的平均客流饱和度已超过80%。同时,有部分站台,如人寿桥站台容量已趋于饱和,但是客流表现并不尽理想。

  2 宜昌公交线网瓶颈识别

  结合公交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特征,宜昌公交发展主要面临线网与运营模式、换乘条件、保障措施三大瓶颈。

  2.1 线网与运营模式瓶颈:单一廊道+支线模式难以进一步扩大优质服务

  目前宜昌客流向心性较为明显,夷陵、伍家岗、点军与西陵老中心、伍家岗新中心之间的客流联系日益紧密。随着宜昌城市空间沿江、垂江发展,而BRT走廊约有20%的站点已经或即将达到饱和极限,继续通过新增BRT支线保持对人口、岗位增长区域的覆盖将会导致走廊负荷加重,有限资源条件下需要进行线网模式调整,实现运力调配,保障重要地区增车扩容。

  2.2 换乘条件瓶颈:BRT走廊外换乘枢纽缺乏,普线直达下的效率、时间均难保障

  2.2.1 发车频率以10min以上的低频为主,平均换乘时间达到8min,公交全过程出行时间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目前,58%的线路高峰时间发车频率超过10min,其中BRT支线有15条。而BRT支线短驳线比例较高,带来一部分的强制换乘需求,目前18%的公交通勤出行需2次及以上换乘、平均换乘时间约8 min。据调查92%的居民希望公交全过程通勤时间控制在45 min以内。

  2.2.2 廊道内换乘点需要重新梳理,廊道外换乘行为缺乏保障

  目前,BRT廊道内存在多处站台车辆饱和但客流较小的站点,如人寿桥、万寿桥等,廊道内的换乘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BRT廊道外的人寿桥、五一广场、三医院等附近位置多线汇聚,既是重要的客流集散点,同时也是公交线路客流各方向交汇的拐点,目前普通港湾车站已出现严重车辆列队化现象,但仍然存在运力不足。BRT廊道外换乘枢纽的缺失,无法为模式调整提供实现高频率、低费率的转换节点。

  2.3 保障措施瓶颈:路权、换乘优惠等保障难以进一步增加,与小汽车竞争差距难以缩小

  2.3.1 整体运营效率逐渐下滑,BRT走廊优先力度有所“倒车”

  公交车辆单车载客人数却由2010年的636人/辆降低至2016年的513人/辆,降幅为20%。BRT走廊在运营过程中仍然考虑了让权部分小汽车,部分路段实行BRT过站通道与社会车辆混行,实质上降低了BRT走廊的优先力度。

  2.3.2 其他走廊缺乏路权、换乘优惠等保障,公交运营失去竞争力

  随着宜昌机动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21.6万迅猛增长至现状的33.4万辆,宜昌集中建设区交通拥堵越演越烈,运行在未施划公交专用道的公交车辆的运行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增加了乘客出行的不确定性。公交出行速度存在多个龟速瓶颈路段,总体运营速度仅为小汽车的0.6,缺乏竞争力。

  3 公交线网优化策略

  以现状存在的三大瓶颈为问题导向,以时效性上乘客总出行时间减少、可达性上保证新组团中心相互间1次换乘可达、可靠性上进一步提高准点率、换乘便利性上基本实现同台换乘为服务导向,具体提出三大优化策略。

  3.1 调模式:调整线网布局及BRT运营模式

  3.1.1 公交线网模式设计

  结合客流分布,在原有东山大道-夷陵大道BRT廊道基础上,具体构建“两纵三横”主廊道,重点扩充南北夷陵路、东西发展大道、西陵二路等的专用路权新廊道,实现BRT主线扩容。同时,通过对客流走廊内OD需求的测算,单一走廊沿线需求不高,需要选用“一廊多线”的树状结构组织模式,以客流主走廊的BRT及公交专用道为核心资源进行组织,服务居民的便捷出行(见图1)。

1.png

图1 公交线网与运营模式图

  3.1.2 增设3条快线,保障全程时效小于45min

  结合宜昌城市空间布局,具体设定公交快线发展的“211”目标。其中“2”表示西陵、伍家岗双心、东站枢纽之间2线直达;“1”表示高新区中心与西陵、伍家岗双心、东站枢纽1线直达,以及夷陵区与与西陵、伍家岗双心、东站枢纽1线直达。结合公交客流OD分布与客流走廊布局,整合现状b68k,b9k,b1k等BRT快线,规划3条公交快线实现高新区、西陵区、伍家岗区重要客流集散点之间的快速直达。

  3.1.3 形成“2横、4纵、3折、1环”BRT主线布局

  结合客流分布与主走廊沿线OD分布,整合b9、b100、103路、b38、b27路等,打造2横、4纵高频BRT主线。适当补充3条L形折线与1条环线,重点服务点军、高新区与西陵、伍家岗双心之间的直达服务,同时与BRT快线、快速公交横纵骨架线形成换乘,实现“车动人不动”。

  3.1.4 逐廊优化支线、逐条反馈OD,实现东山大道金牌BRT走廊减负

  综合考虑其他交通小区至夷兴大道-东山大道BRT走廊沿线的OD需求可得,在“3快、3纵、2横、3折、1环”BRT骨架线路的基础上,需要重点补充东站北部、西部片区至伍家岗、西陵中心,高铁组团与夷陵中心站点沿线、夷陵中心至西陵的直达型客流需求。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现状夷陵大道-东山大道BRT支线,由现状33条支线优化形成12条支线,提高东山大道金牌标准BRT廊道整体效能(见图2)。

2.png

图2 BRT线网优化布局

  3.2 强换乘:构筑廊道换乘与点换乘双类型换乘枢纽

  配合“一廊多线”的树状结构进行线网组织,宜昌应采用“廊道换乘+枢纽锚固”的换乘组织模式,以BRT走廊及公交专用道的客流主走廊为核心资源,在主走廊内合理布设廊道换乘枢纽,同时增加部分折线,实现转向客流的原地换乘,“车动人不动”。在外围补充部分点状枢纽,可结合走廊类型采用同台换乘或者独立占地枢纽换乘等模式,避免换乘客流大量进入核心区。

  3.2.1 廊道换乘枢纽位置选择方法

  廊道换乘位置选择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点考虑四个方面因素:

  换乘区位:廊道换乘所在位置适宜选择中心区相对边缘范围,可以是多个站点的区间,而非某一个独立站点;

  站点到达车辆饱和度:即车辆到达数量占该站点车辆容量的比例,宜昌选择超过75%;

  廊道内站点到达车辆频率:在廊道内运行车辆到达这一站点的平均间隔时间,用于保证换乘客流出行+等车总时耗持平或低于直达+等车时间,宜昌主廊道特征下,选择廊道内站点高峰小时到达车辆频率<3min;

  外围线路到达与通过廊道客流比:即外围线路到达廊道内站点下车客流与线路在廊道内总客流的比值,适宜将少辆客流在廊道内换乘,不降低便利性同时,提高公交线路运营效率。根据宜昌特征,选取该指标>60%。

  3.2.2 廊道换乘枢纽位置选择

  结合BRT优化线网布局,对廊道换乘枢纽进行调整,避免换乘行为深入核心。应以降低总出行时耗为条件,根据客流OD设置廊道换乘。如现状BRT廊道内中南路段,站点服务到达车辆的能力已饱和,直达线路无法增加频率。而结合OD分布,该路段叠加了伍家岗、东站片区至路段的大量直达与转向需求,适宜通过廊道换乘保障主线高频发车,降低总出行时耗(见图3)。

3.png

图3 廊道换乘位置选择示意-中南路段

  3.2.3 点换乘枢纽位置选择方法

  枢纽换乘点同样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选取,与廊道换乘不同的是枢纽换乘所处的区位要素即站点车辆容量,由于区位相比廊道换乘更靠外围,建设空间充足,站点可组织成大规模换乘枢纽等模式,站点容量不再作为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枢纽换乘主要考虑:

  换乘区位:站点位置适宜选择中心区边缘范围,与廊道换乘枢纽不同的是,枢纽换乘点位置更靠外,需要是多个方向组团汇聚位置,对宜昌城市来说汇聚方向>3;

  直达中心线路长度:对于宜昌这类带型城市而言,枢纽换乘点还必须考虑线路长度制约,多条线路直达中心长度>20km时,考虑在汇聚位置形成点换乘枢纽;

  外围线路到达与通过廊道客流比:即外围线路到达廊道内站点下车客流与线路在廊道内总客流的比值,该比例反映既有线路设置的合理性,数值越大则继续使用这一线路进入中心客流越少,系统效率越低,适宜将少辆客流在廊道内换乘,不降低便利性同时,提高公交线路运营效率。根据宜昌特征,枢纽换乘点主要为外围城镇组团与中心区换乘点,选取指标>30%。

  3.2.4 点枢纽换乘位置选择

  外围换乘枢纽应在多向不同量级客流汇聚处设置,通过主线高频与接驳线定时相匹配,降低出行时耗。如发展大道水悦城(宜昌海关)附近各方向客流的天然交汇点,同时,经过水悦城(宜昌海关)站后继续往东山大道南北向延伸,汇入BRT主线需求较大。适宜设置较高标准的外围换乘枢纽,实现公交接驳普线与BRT高频主线、BRT支线的同台换乘(见图4)。

4.png

图4 枢纽换乘位置选择示意-水悦城位置

  3.3 优保障:以路权、同台换乘设计为实施导向,提高整体效率

  3.3.1 公交路权分配模式

  结合“两纵三横”客流主走廊分布与道路条件,形成理想高配模式、标准模式、最低模式三种路权分配情景组合,保障可操作性。

  (1)理想高配模式:现状BRT走廊+全路中专用道。

  (2)标准模式:现状BRT走廊+夷陵大道采用路侧封闭式,其余采用路中封闭式专用道。

  (3)最低模式:现状BRT走廊+夷陵大道采用现状模式,其余采用路侧封闭专用道。

  3.3.2 换乘枢纽精细化设计

  换乘枢纽精细化设计重点考虑枢纽所处地的现实条件,采用定功能、定位置、定布局、定方案,四定流程。定功能,确定该枢纽承担哪些线路与方向的换乘功能,合理确定规模;定位置,根据实际空间条件,选取相对改造空间较大、与道路交通冲突较少,保证前后交叉口一定距离的位置;定布局,按照空间限制,合理安排布局,对空间较为充裕的地区,可考虑独立用地、深港湾等枢纽形式,对空间不足的,尽可能小规模新建或在既有站点基础上改造;定方案,根据地形图,具体安排设计方案,考虑未来实现免费换乘可能性,预留封闭设置可能,与周边交叉口相协调,同步调整附近交叉口相关渠化组织。

  重点补充水悦城(宜昌海关)、万达广场(市十中)、三医院、磨基山森林公园、五一广场五处点状换乘枢纽。结合道路、客流等条件,建议水悦城(宜昌海关)采用路中封闭形式实现同台免费换乘,其余采用路侧深港湾形式。

  结语:

  地面公交线网服务是与小汽车竞争的主体,也是受到机动化冲击最大的主体[7]。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以宜昌为代表的大中城市开始重视公交骨架系统建设。宜昌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了“1主33支”的公交骨架线网体系,线网规模不断增加,但整体客流仍然下降。究其原因,现状宜昌公交存在线网与运营模式、换乘条件、保障措施三大瓶颈,具体表现在:单一廊道+支线模式难以进一步扩大优质服务,BRT走廊外换乘枢纽缺乏,普线直达下高频及时效均难保证,路权、换乘优惠等保障难以进一步增加。本文同时从三大瓶颈问题导向与服务优化目标导向出发,提出调模式:调整线网布局及BRT运营模式、强换乘:构筑廊道换乘与点换乘双类型换乘枢纽、优保障:以路权、同台换乘设计为实施导向,提高整体效率,对瓶颈进行逐个突破。对宜昌新一轮地面公交线网优化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以BRT为骨架的大中城市进行公交线网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傅鹏明,何小洲,钱林波,刘青云.公交都市创建背景下的城市公交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交通与港航,2019,6(6):30-36.

  [2]李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公交优先战略分析[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03):26-30.

  [3]杨涛.论中国城市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制[J].人民公交,2017(03):32-35.

  [4]马贺,陆化普.我国机动化发展态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综合运输,2015,37(7):13-21.

  [5] 钱林波,陈阳,罗航.动态构建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一体化服务体系[J].城市交通,2019,17(4):91-99.

  [6]喻军皓,李彬. 基于两网融合的上海地面公交线网重构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019:11.

  [7]罗航,李存念,陈阳.成都市公共汽车快速网络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J].城市交通,2019,17(6):42-48.

  [8]罗崴,刘亚非,杨俊广.带型城市特征与绿色交通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19(4):6-8;11.

  [9]邵军,陈涛,李韶颖,程琦.基于3S技术的宜昌市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11):150-153.

  [10]魏贺.重塑地面公交线网:世界城市的行动启示[J].交通与港航,2019,6(4):28-37.


(原文发表于《交通与运输》,2021年第37卷第1期)

新闻专题

更多>>

宇通“超基因价值链”重磅

5月10日,宇通“超基因价值链”重磅发布,再次震... 更多>>

2022全国两会服务用车

3月4日和3月5日,全国两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宇通... 更多>>

2021中国旅游出行大会

12月6日下午,2021中国旅游出行大会盛大启幕... 更多>>

2021道路运输车辆展

7月7日,2021北京国际道路运输、城市公交、旅... 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息发布欢迎投稿意见建议诚聘精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