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坚实走上国际化之路

作者:高睿  信息来源:中国城市车辆网    发布日期:2012-06-1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代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正在融入到这个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山东重工潍柴集团一直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独具潍柴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2010年,潍柴集团提出“挑战全球第一的目标”豪言壮语,志在进军世界500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国际化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潍柴做到了。

  资本走出去,完成海外战略布局

  全球化经济发展使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压力。而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通行法则——“走出去、引进来”,在潍柴有着不同的诠释,潍柴集团的走出去,是以兼并重组为出发点,在工业企业的国际化层面上,这无疑是条捷径,而潍柴正是这条捷径上中国内燃机领域的先行者与成功者。

  收购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是潍柴国际化资本运作的首次试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陷入破产边缘。就在众多企业还在权衡利弊得失之际,2009年1月,潍柴集团果断出击,率先达成了博杜安公司的并购,并迅速以其为平台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而通过欧洲研发中心这一平台,潍柴欧版WP6、WP12发动机迅速打开了欧洲大门,首次进入欧洲市场。2010年3月,潍柴集团注册成立的潍柴—博杜安(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潍柴集团在东南亚的第一家分公司,标志着潍柴朝着建立全球品牌的国际化目标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2年初,潍柴集团获得全球规模最大的豪华游艇集团法拉帝75%的控股权,潍柴集团正式涉足豪华游艇领域。对于此次战略重组,谭旭光这样评价:“我们并购国际化企业法拉第集团主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从国内品牌走向国际品牌,实现了品牌国际化。二是从陆地动力制造到海上动力制造,我们的技术提升了一个层次。三是从经营国内企业团队到经营国际企业团队,实现了管理团队的国际化。”

  可圈可点的是,利用兼并重组的捷径,潍柴将国际化的触角一步步延伸至全球各地。目前潍柴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新加坡设立了全球运营中心,在22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

  服务走出去,建立全球营销服务体系

  提起潍柴的营销服务体系,不得不提及阿米柯奖牌。

  潍柴员工钟雷手中有一枚来自伊朗德黑兰的阿米柯(Amico)工业集团总裁T.Taghizadeh先生的奖牌。这枚奖牌,是潍柴全球化服务网络成功运营的一个缩影,也是潍柴打造全球化服务体系的起始。

  阿米柯公司是潍柴在伊朗的直接配套厂,2009年,潍柴WD615和WD618等系列柴油机在该公司的保有量约有4000台,做好对该公司的服务对于潍柴发动机在伊朗的销售和品牌形象提升十分关键。

  钟雷时任伊朗维修服务中心副主任,某天他接到阿米柯公司工厂的技术人员电话反映发动机质量问题,阿米柯工厂在八百多公里外的JOLFA镇,开车得十来个小时。钟雷当机立断,与张家富和宋卫华连夜坐出租车向现场赶去。一路辗转颠簸,他们终于在凌晨5点到达了这个边陲小镇。

  经过再三检查后,他和同事们发现,发动机本身并没有问题,震动是由整车配置不恰当、水箱支架不合适引起。他们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试车工解释了问题的原因,并配合他们对支架进行了改动。事情顺利处理完毕,他们专门写了书面报告,呈给阿米柯公司的董事长。这种急用户所急、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精神和正视问题、不推卸责任的严谨工作态度得到了阿米柯公司董事长的高度赞许。

  及时的服务、良好的态度、有效的沟通,潍柴集团伊朗中心终于凭着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伊朗用户的肯定和信任。过去伊朗的工程机械市场一直以来被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但近年来由于高效周到的服务,众多伊朗当地有实力的工程机械代理商开始成为潍柴的忠诚客户。

    阿米柯的奖牌让中东客户认可了中国人的服务。3年过去,潍柴凭借着过硬的产品以及出色、贴心的服务在海外打开了局面。

  现在,潍柴集团已在国外建立了150多个服务网点,产品远销印度、越南、俄罗斯、东南亚、中东、南美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潍柴的服务体系,也随着潍柴触角的延展遍布世界各地。

  加强国际化合作,打造全球研发体系

  随着潍柴在资本市场上的风生水起,海内外重组项目让企业的产品和经营项目不断丰富,潍柴的研发体系也因此与集团规模的扩大同步完善。

  目前,潍柴已在山东潍坊、重庆、陕西西安、湖南株洲、江苏扬州等地建成了九大产业园,并在兼并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意大利法拉帝游艇公司后,业务板块已从单一发动机,发展为发动机、整车、汽车零部件、游艇四大业务并举的格局。

  与企业在市场发展同步,潍柴已在全球建立“三国七地”的研发平台,七个研发中心分别设在潍坊、上海、重庆、扬州、杭州、北美、欧洲。多元化的产品和业务,多地区的市场分布, 使潍柴的研发体系逐渐丰盈起来。

  潍柴在今年3月发布的国内首台大功率高压直喷天然气发动机(即HPDI发动机),便是潍柴与美国西港集团技术合作的直接成果。

  前不久刚刚揭幕启用的潍柴全球化研发中心,更为潍柴集团的国际化技术协同、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引进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谭旭光有一句业内非常著名的话:引进技术,永远引不来最先进的技术,也引不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引进、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战略,也是成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潍柴集团国际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自己不会做的就让会做的人去做”,这便是潍柴的人才思路。2008年以来,潍柴努力搭建前沿高端技术开发平台,并为之组建团队,配置资源,广阔的事业平台让人才有可施展之天地,潍柴也在技术国际化的路上先人一步。今年5月,由潍柴集团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ECU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国外企业在此领域的垄断局面被打破,这项技术成果的领头人就是海外归国来的动力学专家李大明。

  核心技术是衡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的硬指标,重要高端人才的大量引入,让潍柴在核心研发水平上越来越向国际化水准靠近。很多如李大明、钱诚、罗纳德·朗·莫尔这样的国际高端人才,在潍柴找到了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这不但保证潍柴源源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而且促使潍柴的研发体系的升级。从以前的直线式——由实验室、设计室、工艺室、管理室等组成的技术部门,发展成矩阵式——在若干科研平台上建立不同的研发中心、研究所、设计室等部门,形成总体科研实体。

  随着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断引进,潍柴集团的人才结构得到了优化,已初步建成一支千人研发队伍、千人营销队伍,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

  目前为止,潍柴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总监、法律总监、信息化总监等关键职位,均由近年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担任。在潍柴自主开发国三蓝擎发动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的过程中,海归人才和国内自己培养的专家都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随着潍柴十二五战略的实施,集团公司将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利用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全面推进人才高地的规划和建设,建立起具有国际理念、战略匹配、市场优化的人才管理体系,并以高科技项目为纽带,汇聚精英,为海内外有志之士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潍柴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国际人才高地。

  作为国内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潍柴集团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坚实而稳健。潍柴集团在全球战略布局、全球服务体系搭建、全球研发体系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五百强阵营迈进的实力。2012年潍柴将再展雄风,让我们试目以待!

新闻关键词:

动态信息其它相关新闻

新闻专题

更多>>

金龙客车服务2016厦门

大金龙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勇于承担企... 更多>>

亚星新能源客车专题报道

纵观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虽整体增长乏力,但新能源... 更多>>

大金龙第六次出征比利时客

2015年10月,第23届Busworld Ko... 更多>>

金旅第5万辆客车出口以色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乏力、中国经济进入转型... 更多>>

最新图片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息发布欢迎投稿意见建议诚聘精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