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准备了200亿元补贴“蛋糕”,国内还没有一辆公交车通过国家节能环保新标准检测。
谁第一批进入目录,谁掌握中国节能公交的大市场。
广通作为珠海惟一客车生产企业,在完成LNG公交车的绿色转型之后,再向混合动力公交发起冲击。
向新生代节能公交战略转型
十年前,罗志辉夫妇收购韶关客车厂,更名广通客车,将公司整体搬迁到珠海。
广通客车是国内客车制造业内的 “小字辈”,年产值2亿多元。
但自2005年起,广通客车开始崭露头角,“五环牌”旅游客车拿到中国第一张进入欧盟市场通行证;2006年,广通客车作为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单一燃料液化天然气LNG公交车运行试验课题”的协作单位,两年向湛江市提供100辆LNG公交车,车辆安全行驶近720万千米,平均每车每月减少燃料费5300多元,尾气排放均接近或超过国Ⅳ标准。
这是广通客车第一次跨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门。
而在第一次参加国家863项目评审时,专家们不知道中国客车制造行业什么时候冒出一个“广通客车”。
在一线公司夹缝中生存的小企业,要是被大公司踹一脚,三年都缓不过气。但在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领域,广通与国内一线客车生产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就在广通客车向节能环保公交车实施战略转型的时候,金融危机却让公司丢掉占销售比重15%的出口订单,“今年的销售收入下降了20%。”罗志辉说。
广通客车不退反进,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向新能源车的研制生产投放1400多万元,比去年增加80%。
在危机中以中国新能源公交车研制生产为突破口,向一线客车制造商发起冲击,力争两年实现创业板上市。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给了广通客车战略转型的定位。
要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就要找到制造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核心技术。
去年底,罗志辉与国内混合动力技术领头人江瑞华合作,开始研制中国新一代混合动力节能公交车。
今年3月,双方合作创办的蓝海节能科技公司正式注册,投入最新一代混合动力车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制和生产。
半年砥砺打造混合动力“心”
广通客车过去造普通客车,难题在车型设计。从LNG公交车到今天的混合动力车,广通现在的制造难题从外型转到内“心”。
混合动力控制系统是中国节能新能源车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江瑞华的核心技术就是给混合动力车装上“大脑”,让电机、发动机在最经济的状态下运行。
国内第一台串联混合动力车、第一台并联混合动力车都是江瑞华的技术结晶。
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混合动力公交线路在杭州市,50台“金龙”公交车控制系统也是江瑞华的核心技术。
在广通客车公司,江瑞华要把最好的“心脏”装进“五环”车。
难题接踵而来。
江瑞华根据新车型设计了混合动力车电机,加工厂从来没有生产过这种电机,结果加工错了,只有重新开模、加工。一个电机,就花费半年,研制生产资金超过5万多元。
为寻找与电机匹配的发动机,广通客车对着山东潍柴、广西玉柴、美国康明斯以及国内外各种发动机比选,一个多月才定案。
江瑞华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测定电机、发动机的数千项数据,将控制动力系统的“大脑”装进客车。这个“大脑”能识别客车点火启动、时速20至50千米、50千米以上等多维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动力系统。
广通客车技术总监汪鹏明告诉记者,“这两台混合动力车有很多知识产权,其中的电机和控制器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功率越小的发动机越节能,但是会导致动力不足。
广通客车在10米混合动力车上做出大胆尝试,以小换大,用了功率只有103千瓦的发动机,比国内同类型公交车少了51千瓦。
国内目前的混合动力车节油率在20%上下徘徊,广通客车的新型混合动力车节油率超过30%。
“节油不足30%,我们退车。”江瑞华非常自信地说。
今年6月,广通客车副总经理宣梅前去国家发改委为新型混合动力车备案。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