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挖洋芋,晚上就能运出大山,卖到几十公里外的收购点。村村通工程,让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记者到大山深处的定西山乡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农村公路“通乡、通村、通畅”,为广大农民搭建了一座致富桥梁。
近年来,定西市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滞后的实际,牢固树立“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的思想,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按全市“三纵五横三个重要路段”的路网规划,坚持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社会捐款集资与群众投工投劳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施工,大力推进以“通乡、通村、通畅”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797项4061.98公里,总投资58318.78万元。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433.844公里,其中县道1587.157公里,乡道793.539公里,专道73.731公里,村道4979.417公里。全市119个乡镇中,有82个已通了油路,占乡镇总数的68.9%,全市1829个行政村中,有1537个通了等级公路,其中有412个通了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22.5%。
共谋公路建设大计
破除经济发展桎梏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贫困地区老百姓多年实践的总结。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全市辖七个县区(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漳县、岷县)、119个乡镇、182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96.15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九五”之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一直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定西贫困落后的重要因素。“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山进不来,进山出不去”就是当时行路难的真实写照。“九五”以来,定西抢抓西部大开发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相继修通了天■二级专用线、■柳、兰临高速,完成了12条县际油路改造,使全市的交通主骨架连接线的条件大为改善,市县之间、县县之间、县乡之间实现了1小时经济圈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推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就是农村经济建设问题。在工作安排部署上,始终把公路项目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尤其把农村公路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外运难等问题。市上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交通、发改、财政、土地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落实工作,及时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断强化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各县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管理人员。市委、市政府明确各县区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县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市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列为考核县区政府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严格的奖罚措施。各县区也结合实际,由县区政府与相关乡镇、部门签订了征地、拆迁等工作责任书,分解量化工作任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并与其他各项工作一同考核验收。在组织落实上,各县区普遍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基层包乡镇、乡镇领导一线负责包项目、村一级划分包路段的“三包”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逐级靠实。 “十一五”以来,各县区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拨付近100多万元用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仅2007年,全市累计筹措建设资金1613万元,其中市、县区配套83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327万元,社会投资448万元。今年上半年,渭源县就落实配套资金86万元,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严格把好质量关口
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十年路百年桥”。农村公路的质量事关农村公路建设的成败。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定西市结合“质量年活动”的开展,把质量管理始终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来抓,全力加强质量监督,严格把好质量关口。一是严把项目设计关。
各县区对拟建的每一条农村公路组织技术人员对公路交通量、路基路面状况均做深入细致的现场测量调查,准确掌握公路工程标准,精心选择技术参数,做到一路一设计。二是严把项目招标投标关。对通乡油路工程和重点工程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从省、市公路建设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标,市交通管理及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择优选择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为项目建设打好基础。三是严把材料使用关。为了进一步完善公路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市交通局于2005年组建了定西市交通工程试验室,并筹资40万元购置了砼强度压力机、钻芯取样机、沥青三大指标试验等仪器设备,今年又购置车辆一台,专门用于农村公路施工现场原材料的取样,做到了用数据指导生产。对沥青、水泥、石灰、钢材、砂石等建设材料严格考察筛选供货厂家,要求对购置的材料送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试验室进行试验检测,从源头上保证了材料优质达标。四是严把资金拨付关。按照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资金管理原则,严格执行专项拨付、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项使用、专门检查制度,并实行政务、财务管理的公开制度,保证了各项资金的安全使用,使有限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五是严把竣工验收关。对农村公路的竣工验收时,认真核实所完成的工程质量和建设里程,严格检查路基宽度、路面厚度、路线纵坡和平纵曲线等主要技术指标,对达不到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同时对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使验收工作不走过场,确保修建一条,达标一条。
在认真落实“四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始终把监督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常抓不懈。积极配合省厅巡回督查组每月开展一次例行督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部分建设项目进行视察评议,抽调公路站、质监站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检查,以路基的压实度,砼、砂浆的强度,路面的厚度,沥青的标号,油石比,管理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到位情况及各类质量保证资料为检查重点,并对通乡油路工程的路面结构进行钻芯取样检测,对存在质量问题和隐患的项目,及时填发整改意见书,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2007年安定区实施的马塬公路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发现已铺好的1.2公里公路路面出现松散、推移等路面病害,经检查属沥青质量的问题,市、区交通局果断决定全部铲除后重新铺筑,所造成的20万元经济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截至目前,马塬公路40.2公里路面平整,线形直顺,行车舒适,外观质量较好,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该市还结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尽可能地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安定区实施的西漫公路属于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严格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施工,所完成的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路面结构为10厘米的天然砂砾垫层+18厘米石灰稳定砂砾基层+3厘米的沥青表处,新建涵洞31道,设置浆砌片,路肩墙全线贯通。项目实施中安定区克服沥青、水泥、人工费持续涨价的不利因素,按标准已完成了12公里沥青路面,所铺筑的路面平整、密实,实体质量高,外观质量好。
落实养护管理措施
巩固农路建设成果
公路建设“三分建七分养”。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必将带来大量的养护需求。近年来,定西市、县区继续转变重建轻养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始终把公路养护工作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来抓,认真落实市局提出的“三定一包二挂(定路线、定标准、定人员,包干经费,考核挂钩、工资挂钩)”的养护管理体制,签订了公路养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做到了人、材、物“三落实”和领导、管理、经费、措施“四到位”。陇西县针对各条养护线路的具体情况,采取一路一策,因路制宜,县道、乡道由县乡公路管理站进行专业化养护,村道由各乡镇公路管理所养护,并结合通乡油路里程增加的实际,成立了专业养护公司,自筹40多万元,购置了必要的养护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养护工作的效率。通渭县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路子,年初出台了《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方案》,将养护与管理充分结合,成立了路政养护股,既加大了养护生产的力度,又有效提高了路政案件的查处率,形成了养护与管理工作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格局,使建、养、管并重,协调发展。同时加大了养护设备的投入,县交通局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22万元,购置了切割机、压路机等养护机械。
“路连乡村兴产业,情系农民奔小康”。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了运输结构的调整,带动了运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到“十一五”中期,总投资2.5亿元建成各类客运、货运、客货混合运输站点18个,大型物流中心1个,营运车辆达到9747辆。全市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0.3%。班线客车达918辆,开通客运班线251条,营运里程达到9.5万公里,基本解决了边远山区群众行路难运货难的问题,形成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局面。农村公路建设架起了城乡的桥梁,缩短了城乡差距,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安定区自2004年以来,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01.56公里,通油路的乡镇达到了84.2%,通油路的村达到了33%。大量偏远山区的马铃薯通过通乡、通村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到城里,进行储藏、加工或外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到2007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63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为251元;而安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68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1500元,远远高出了全市的平均水平。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