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校车市场的博弈 运营模式决定成败
文章来源: 凤凰网 发布日期: 2011年4月28日
分享按钮

    “由于校车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责任重大,所以谁来管就成了问题。由于校车为上、下学使用,如果由学校负责运营,其实是增加了学校的负担,牵扯到校车的费用、维护、司机等问题;如果说政府运营,即使政府愿意为此买单,但是后续的维护、司机的编制等很多问题都将难以解决。靠市场化运营的现行校车,不少家长又担心其安全性。

  市场巨大

  “目前中国有9000万名学生需要乘坐校车,专业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每年的更新规模也将达到10万至15万辆。”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通客车公司董事长汤玉祥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的建议》。汤玉祥认为,近年来校车安全问题频现,“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是重要的民心工程。”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2010年底下发《朝阳区学生乘坐校车申请表》,对全区中小学开通校车需求的情况进行摸底,结果显示,五环内150多所中小学中83所有开通校车的需求,需要乘坐校车的学生有17285人。而朝阳区5月起要新开通50辆专用校车作试点,集中在交通拥堵路段的9所中小学。

  渠道博弈

  中国校车的两大制造商郑州宇通和丹东黄海。他们一个在客运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一个在公交系统内具有传统优势。两大制造商在校车市场上最终的胜负关系要取决于校车的运营模式。

  作为国内客车行业的领先者郑州宇通一直在主张第三方运营并由政府监管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在北京等城市开始试行,在目前属于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但是,依靠市场化运营,可能会造成超载、司机不负责、校客混运、家长对安全性担忧等诸多问题。

  而以公交系统为强项的丹东黄海客车公司,则力推公交运营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公交公司统一采购专业校车并进行校车线路运营,这样有利于政府监督,也减小了将校车转作客运的可能性。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公交公司是否愿意介入校车业务。校车经营利润低、缺少政策倾斜。是否可以采用公交的运营模式还要多方的商讨与论证。

  校车,两点一线,联系学校和家庭,承载着我们对明天的希冀。不论学校、家长乃至社会都盼望着安全快捷的校车将孩子从家中平安接出、安全送回。我们期待关于校车的长效管理机制尽快出台,不仅缓解交通的拥堵,更托起国家的未来。

(值班编辑:王野)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