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客车行业:“换标”的悲哀
文章来源: 商用汽车新闻 发布日期: 2011年3月31日
分享按钮

    自家产品换上别家的车标才能被认可、才能多挣钱,对于国内某些客车企业来说,这已不是新闻,尤其是在团体用车、旅游用车、商务接待等市场屡见不鲜。和以往营运企业买到“换标”车辆气愤不已不同的是,现在它们已经主动购买“换标”车了。

    车价便宜是用户追捧这类“换标”车的关键所在,并且“换标”车能提供“不贬值”的服务,更加了不少分数。日前,某轻客企业负责人向笔者谈及此事,无奈中也透露着几许自豪。在他看来,能在“换标”后让乘客体验到和对标车型一样的乘车感受,印证了企业的实力。

    “换标”既有小企业换成国内知名企业的标,也有国内企业换进口车的标。如果说换成进口车的标,源于国内乘客对“进口车”质量的迷信,为何在中国客车技术水平已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换标”不止呢?

    这还得从早期客车工业的发展说起,一方面,早期我国汽车工业不发达,驾乘体验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另一方面,部分细分市场的高要求让进口车的性能、品质得以充分体现。正是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某些细分市场上根本容不下“国产车”的怪现状,高盈利、低销量和近乎垄断的市场状态持续了很多年。

    在这期间,国内客车行业的崛起令人侧目,但在商务接待、高端市场上仍难与进口车抗衡。于是,“模仿秀”横行一时,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推出一些打着“同系列”旗号的相似车型,“换标”行为自然时有发生。当时对于各企业来说,车标归属的问题不及拉动销量的意义重大。鉴于那时国内客车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的差距,此举固然不妥却也可以理解。

    然而,在中国汽车市场荣膺世界第一的当下,在客车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品质、品牌影响力等诸多软硬件俱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换标”行为已显得不合时宜。这种现象之所以还在苟延残喘,笔者以为,一是在于营运企业还处于用车模式和观念的转型期,个别领域的乘客对“进口车”仍存在较强的偏好;二是某些企业为要销量而丢品牌的心理还未转变,或者说对推广产品和打造品牌的概念有些模糊,短时期内为了迅速进入市场、抢占份额而不得不委曲求全。至于“车标”问题,只能在更多产品进入市场后择机而动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企业实现先产品后品牌的发展道路?现在的客车市场已经很难容纳缺乏独立精神的企业生存,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要想生存,比拼的不单纯是产品,而是更广义上的综合竞争力,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品牌的力量。

    在产品品质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仍能默许用户“换标”,也是企业“露怯”的直接表现。和很多细分市场上接受不了过于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模式不同,这个细分市场正是国内企业体现竞技水平的高规格擂台,空有一身武艺却披着“他人”的外衣,纵然胜了,又有何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如今的竞争格局中,“换标”的生产企业和营运企业都可谓选错了路线。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警示:羽翼丰满的鸟儿,总得飞出自我的风采,否则只能永远仰人鼻息。

(值班编辑:王野)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