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起动操作之后的暖机过程,对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影响至关重要。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发动机起动后,使之在1100~1200转/分钟的转速下稳定运转,直至发动机达到暖机温度要求时,再将怠速降至正常转数(一般为700~800转/分钟)后起步运行。不同厂牌、不同燃料、不同功率和不同用途的发动机,其暖机温度要求会有所不同,应根据使用手册中的规定进行操作。通常,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都会在80℃~95℃之间。其中,汽油机在正常运转时的工作温度,会自动控制在95℃左右。因此,暖机后较为保险的起步温度为:柴油机不低于60℃,汽油机不低于80℃。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减少发动机的非正常磨损。因为,发动机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之后,整个润滑系统的残余润滑压力已经消失,并且零件上各磨擦面的润滑油,在静态下也都已经回流到油底壳。更有甚者,活塞环在静态下紧压在气缸壁上;气门挺杆在弹簧的作用下紧压在凸轮轴上等,更造成油膜的残余压力消失,从而失去对零件摩擦副的保护。此外,发动机低于正常工作温度时,一方面因为润滑油的粘度增加,使其附着力和流动性变差;另一方面,进入气缸的燃料受温度影响导致的雾化不良,还会冲刷和稀释气缸壁上的润滑油,大大降低了润滑系统的工作效能。发动机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起动并运转,金属会呈现较小的弹性和抗磨性,许多零件之间处于半干摩擦甚至干摩擦状况,并且怠速状态下有超过60%的功率用于克服运动阻力。倘若发动机起动后立刻起步上路,势必使处于润滑不良的发动机工作负荷加大,使零件尤其是凸轮轴、曲轴以及活塞、活塞环与气缸的磨损加剧。
绝大多数汽车都设计了无负荷暖机装置。当发动机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起动后,自动进入高怠速运转状态。经过暖机过程使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后,便自动恢复到正常怠速状态。发动机只有达到或接近正常工作温度时,润滑系统才能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各部零件的配合间隙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条件。暖机后起步运行,可以以降低各部零件的非正常磨损,并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实际上,暖机操作并非是十分费力、费时、费油的程序。目前,绝大多数汽车的的暖机都是自动进行的。有些汽车的仪表盘,还带有发动机温度警告指示灯,在低温度下起动发动机,仪表盘的水温警告指示灯点亮,并自动进入暖机状态下的高怠速运转。当发动机达到设定的温度时,转速便会自动降至正常怠速,同时水温警告指示灯熄灭。提示驾驶员可起步行驶,既直观又方便。假如放弃暖机过程“着车就走”,不仅不利与保护发动机,高怠速状态也给驾驶操作带来不便,甚至还会酿成事故。
暖机过程所需时间则因季节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别。不过,发动机冷却系统都安装了节温器,在缸体内的冷却水达到正常工作温度之前,通过关闭节温器阀门并以小循环方式使发动机温度迅速提高。当发动机达到工作温度之后,节温器阀门便会自动打开,实现冷却系统大循环,以满足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对冷却的要求。节温器的自动控制,有利于升温快、磨损小和节省燃油。如果冷起动后暖机时间过长,并且散热器与发动机温度同步提高,则说明节温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进厂检修。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暖机过程中发动机的高怠速运转,不仅出于节省暖机时间的考虑,更是为了降低发动机的磨损。理论和实践证明,低怠速运转不利于可燃混合气的雾化与燃烧,也不利于气缸壁润滑油膜的形成,容易加剧气缸的磨损。当然,低温、低怠速还会加大排气污染的程度。因此,对于柴油机或早期生产的化油器式发动机,起动后须通过使用手油门、拉动阻风门等方法,提高暖机过程中的怠速转数。当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后,应及时推回手油门、阻风门等,确认怠速运转平稳后再起步行驶。
总而言之,“着车就走”危害很大。一定要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计议,千万不要因为眼前的“省时、省油”而忽视发动机的暖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