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干净整洁的公交车,直通村口。
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交线,纵横乡间。
一袋袋、一篮篮新鲜的玉米、香瓜和鸡蛋,进城摆到了早市场。
一张张童心未泯的笑脸,一双双憧憬知识的眼眸,搭乘“村娃班车”坐在了城里的课堂……
近年来,市交通局花大力气,出新举措,下大功夫,打响了新一轮城乡公交一体化,郊区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的攻坚战。随着时间推衍,一系列着力解决城市公交与郊区客运二元分割的探索显现惊人巨变:公交车通了,城乡变近了;农民生计的门路广了,村屯经济活了;农村的面貌变了,农民富了……通村公交车满载着农民的希望,牵动着农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为解民需,攻坚巨力前所未有
倾民情,解郊区农民出行之苦;举巨力,破行业管理体制之弊。
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安排,市交通局长贾剑涛多次带领市公交管理处的一班人走村屯、访农户,围绕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农民朋友在公交出行方面的期望和要求。农民企盼的就是党委和政府要干的,市交通局在“便民、利民、为民,以人为本”的总体思想指导下,从破解行业管理体制之弊入手,打破了城、郊客运市场二元化分割,运管、公交两部门依据各自法规进行市场规管之弊,改革为公交部门实施统一管理,为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提供了体制保证;从谋划发展入手,整合客运班车发展规划,编制了《哈市郊区公交线路建设发展规划》,统筹了城区和郊区的公交发展;从整顿市场经营主体入手,取缔单车承包、家庭式作坊,全面实施公司化管理,建立了规范的公交企业法人组织;从加强监管入手,颁布实施《公共交通服务技术规范》,全面推行公交线路特许经营管理,扼制了生拉硬拽,催上撵下,随意捡客、疯狂超速等违规违制行为;从改造客运班车入手,延长服务时间、缩小发车间隔,增设公交站点,降低单程票价,引进空调客车,农民朋友坐上了和城里一样的公交大巴……
几年来,市交通局加快了通村公交车步伐,以解决农民百姓出行为着眼点,先后开辟、调整和延伸了11条郊区公交线路,对呼兰到哈市的2条县际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在38条郊区公交线路上取缔了单车承包、家庭式经营,平均延长服务时间120分钟,新增、更新公交车辆251台,郊区公交线路长度增加了近200公里,线网长度增加121公里,填补了97处郊区公交线网服务盲点,郊区公交车触及到了142行政村和394自然屯,哈尔滨市近郊区域89%的村屯通进了公交车,解决了36.4万农民出行不便的问题,郊区公交车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构建了一条“人流、物流、商流”便捷“流通”的通道。
公交车入村,村屯经济驶上了快车道
公交车所到之处,不仅使农民享受到出行便利,而且带旺了村屯经济。
自从道里区太平镇太平村通进公交车,村民王勇就喜不自禁:以前,自己开了个小卖店,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乡里乡亲生活常用的副食店里很少进,进多了卖不出去就容易变质,时间长了还不新鲜,不好卖。自从村头有了公交车,进城赶集方便了,坐公交车进货还省钱,起早坐车上点新鲜货,计量少、品种多,下地干活回来的都愿意买,一个月下来就多卖了400多元,小店的生意有了起色,现在越开越红火。
像王勇一样,随着出行状况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户富裕起来。道里区太平镇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吕长志介绍,村里有的在自家地里搭盖了塑料大棚或是扣了地膜种些“抢时令”蔬菜、玉米和香瓜,有的拿上些自家小笨鸡下的笨鸡蛋搭乘公交车拿到城里卖,常常能卖上个好价钱。他说,自从村里通进了公交车,农产品、农副产品的销量大增,仅此,村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每年每户就要多收入三五千元,通村公交车使我们村的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
同样的巨变,也在香坊区红旗乡显现。据乡党委书记李东明介绍:原来这里交通闭塞,招商引资办企业,再优惠的条件投资人都望而却步,去年,乡里的5个村屯都通上了公交车,公交车入村后,农民出行特别方便,对外联系多了,信息多了,想要投资、办企业的也就回来了,还刚刚签下两个蛋禽加工厂投资建厂协议,这两家企业能解决百余人的就业问题。
农村富裕劳动力借势加速转移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多地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因为出行不便,以往他们大多闲赋在家,也有外出打工的,吃住在城里,一周或是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照顾不上家,除去吃住的花销,一个月能够攒下的钱也就没有多少。自从村里通上了公交车,给村民往外出提供了很大方便。
去年,道里区太平镇的18个行政村通上了公交车,把农民早出晚归,外出进城打工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吕长志说,我们村有1000多人,过去农闲时进城打工不足一二十人,自从通上了公交车,进城打工的增加到200多人,他们中有做木匠的、有干瓦工的,还有进城当服务员或是卖服装的,每天也都像城里人一样坐公交车上、下班,以前几辈人守着一块地,生活过得很拮据,现在村里人人有活干,我们村变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这样的变化在平房区、香坊区成高子镇和原太平区周边近郊的村屯也有突出显现。去年,平房区周边的39个村屯都通上了公交车,借势,到平房区打工的农民就增加了800余人,在采访中了记者还解到,这三个区域从土地上转移到城里务工的就有近3000人,农民生计的门路广了,脑筋活了,生活也逐渐变得富裕起来。
助力农村教育向城市平移
关乎孩子之事无小事,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子孙后代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送孩子进城上学是他们最迫切的心愿。在通畅的公交线网和一辆辆入村公交车的助力下,孩子上学省时、省钱、安全、省事,有40余个村屯已经实现了孩子教育由农村向城市平移。
孩子出行,安全是大事。据了解,以往村屯的孩子进城上学,往返大多需要家长陪护,每月还要为孩子花上240元租面包车出行,即便在经济上能够挤出钱来,可是家长花在道上的时间也搭不起,更让人提心吊胆是,满满的一车人,安全问题无法保证。有的干脆在城里租上个房子,专门抽出一个人陪护孩子上学。一时间,有很多农户打消了送孩子进城上学的念头,即便是能够送孩子上学的,孩子的教育也成为农民生活中最为沉重的负担。
“想农民所想、为农民分忧”,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迅速与公交线路沿线的学校、村屯和公交车队共同研究解决村娃进城上学的出行问题。2005年,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依附公交340路走向设计行车路线,开通了首批5个班次的“村娃”班车,为7个村屯的300余名孩子提供出行服务。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已在9条郊区公交线路上开通42个班次的村娃班车,为哈市周边40余个村屯,近3000名“村娃”提供了出行方便。现在,孩子坐村娃班车上学,不用家长看护,每月只需支出80余元,一个月下来每个孩子能够节省支出百余元,一年下来就会有近2000元,实实在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公交车队还专门选派了技术过硬的驾驶员,有的还专门配备了有经验的乘务员,有的学校还选派了跟车老师,早晨,村娃班车四点多钟就从市区出发,把孩子接上车,送进校门,晚上逐个送到家。尤其是公交340路,还为农村特困家庭的孩子减免了车费,香红小学张校长说:“市交通局公交管理处组织的村娃班车,准时准点,学生出行安全有保障,老师省心,家长放心,学生满意,这事儿想到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心坎里儿。
公交建设一小步,带动社会前进一大步,我们可以预期,随着新一轮城乡公交建设攻坚,更多、更深、更为广泛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