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在抗震救灾与亲情面前,他选择了前者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年7月17日
分享按钮

       —310路公交驾驶员钟炳奇同志抗震救灾纪实
 

    5月12日下午,当特大地震灾害突然袭来时,作为紧邻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的郫县,一场驰援灾区、抢运伤员的总动员已经迅速拉开了大幕,成都郫县巴士公交有限公司义不容辞,也紧急调派车辆和驾驶员,投入了这场与时间、与灾难的竞赛之中。310路驾驶员钟炳奇就是这浩荡大军中的一员。

    地震发生当天,他就自告奋勇要求到救灾一线,于18日批准他到抗震救灾一线——理县,得到通知时钟炳奇还在上班,一天10个来回,两百多公里的行驶,对于一名驾驶员来说,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当他跑完最后一趟准备回家时,就接到了公司通知,要求立即调派一位驾驶员到理县参加救灾。他第二天原本也可以在家休息一天,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领导请愿赶赴灾区,稍做准备后就汇入了前往理县抢险的车流中。而此时的他已经上了两天班,累计行驶达到18个小时,436公里……

    18日当晚他驾驶着一台部队装备车,开始了他艰险而离奇的救灾旅程,他所要去的抗震救灾一线——理县有800多公里,所经路途全是崎岖的山路,从都江堰重灾区——小金县——马尔康,他小心翼翼地驾着那台部队新型野战装备车,因地震影响绕道行程近1000公里,从19日晚8时出发,一路冒着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险,千辛万苦,不顾生命危险,经过两天两夜,达37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到达了灾区理县粟城镇。其间要翻越冰雪覆盖的梦碧山,行过海拔4000余米,摄氏零下数10度的甲金山,地势险要、道路危险,他们风雨兼程、餐风宿露,闯过了一道道“鬼门关”。小金山到马尔康数十公里路段,山体塌陷,泥石流垮塌,飞石不断,当行过小金山20多公里处,他谨慎小心地驾驶着,突然前方5米处一块2米见方的大石头快速地从山腰上滑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急中生智,急踩刹车,紧握方向盘用力往右打,迅速紧靠公路右边,总算躲过了这一“劫难”。当车停下来,他环顾车辆四周,这块巨石距车的左前轮仅40公分左右,右前轮距路边缘仅30多公分,因为紧靠公路右边是悬崖,几乎“吓”出他一身冷汗。这样的路段起码有100余公里,多处呈现危险,他都凭着机智,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化险为夷。

    钟炳奇的家在郫县团结镇农村,家中有年近70岁的老母,身体多病,女儿年幼,离都江堰市也不过30余公里。地震发生时也有强烈震感,部分房屋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常发生余震,钟炳奇心中也时常牵挂和担心家人,通讯不畅,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平安,心中的挂念真是牵肠挂肚。但他将思念和担心化作一股股力量和动力,全心投入救灾工作中。作为这次援救队伍中外出时间长,气候条件异常恶劣的抢险员,公司领导和同事都很担心他的身体,可他在电话中总说没关系。经武装部的同志介绍说:“理县气候异常,中午太阳辐射时紫外线照射极强,下午多风,飞沙走石,气候潮湿,极易引起风湿病发作”。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他的脸真是脱了层皮,由于气候不适应,自已有了风湿病症状,可他从没向组织诉过诉苦,从没要求更换人员。在抗震救灾和亲情之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

    在保障灾区供水中,他每天来回要跑200多公里山路,寻找水源并进行消毒处理,遇车不能进入受灾点时,他就用手推车为灾民送水,尤其是孤寡老人和家中无劳力的灾民,有时一趟要走二、三公里,碎石、山路使得他手和脚都磨出了血泡,他仍然坚持为孤寡老人和家中无劳力的灾民送水,他视灾区人民如一家人,被当地灾民称为“活菩萨 ”。

    刚到理县的头几天,灾区缺药缺水,为能争取更多时间为灾区人民多送些水,他感冒头痛仍然坚持救灾,没有开水,他就啃一口干粮,喝一口冷水充饥。截至6月8日,他累计为灾区送水达1500余吨,行程8000余公里。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