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轻客发展的历程,我们的轻客产业经历了三次“转型”。从这三次转型中,也可探究出下一代轻客的发展方向。
大约20年前,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由于没有技术支持,没有生产线,没有配套设备,甚至连专门的厂家都没有,一个修理厂,几个工人,一些进口的旧零件即可生产,这就是轻客产业起步时的“拼装车时代”。这种技术杂乱的“拼装车”无论是从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久即被汹涌而来的“日系车”大潮所淹没。
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是“日系车”一统天下。金杯海狮和丰田考斯特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但是像所有日系车一样,日本厂家卖给我们技术,几乎是在其淘汰或者面临淘汰的。再加上配置的缩水,日系轻客并没有让中国轻客产业做到与真正世界同步。
当进入21世纪时,正是在第一代日系车的使用者开始考虑换车的时候,挂着福特标志的全顺和南京依维柯,共同开启一个“欧系车短头轻客时代”。
2003年底,国家颁布了“M1类汽车碰撞法规”,宣布了平头轻客的“大限之期”。从技术角度分析,短头车型比平头车型更加具有被动安全性能的优势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以上中国轻客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综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轻客市场下后一阶段的发展,将会更加高端化、环保化、人性化和轿车化。再加上服务和品牌等方面,轻客产品已经不再只注重“多拉快跑”,而是更多的考量综合实力。
首先,全顺等欧系轻客将会更加巩固中高端的市场地位,成为轻客市场主导。随着第二次采购高潮的到来,轻客市场重心也会从中低端逐渐移向高端市场。
其次,纯轻型客车柴油化趋势加强,随着我国柴油机技术能通过技术引进或其他方式得到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效节能轻型柴油客车的产量在稳步上升,柴油轻客也将成为非客运类柴油客车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预计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中会得以保持。排放上将会采用欧洲Ⅳ标准,降低未来消费者的政策风险。
新生代轻客产品在设计上也会更加突出人性化和轿车化。细节化的人体工学设计之外,双气囊、四轮碟刹、ABS、EBD等将会更多的装配到新生代轻客上,在更加突出轿车化驾乘感受的同时,也强调轿车级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