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还带有些寒意的春风中,“东风莲花”正努力绽放——
3月8号,乌克兰AUTO-BUS生产集团董事长阿拉托利·贺明科一行在参观东风汽车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后,对公司的管理以及生产保证非常满意,特别是在试驾了“东风莲花”宽车身客车后,对东风客车广泛进入乌克兰市场充满了信心,并随即订购了1000辆东风莲花客车用于乌克兰公共交通客车的更换。
这是“东风汽车”客车继出口海地以后获得的又一个批量出口订单,它不仅是东风汽车今年出口的第一大单,也是中国客车业2005年出口的第一单。因此,一些业内人士称它为中国客车2005年走出国门开了一个好头。
迅速成长 新军走出国门
对于东风汽车来说,两年前来自外界的“东风也生产客车”这句疑问言犹在耳,而如今从事客车事业短短两年,东风汽车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2003年5月,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才组建了东风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主攻东风系列客车底盘和客车,然而在其起步仅仅14个月的时候,就在全国同行创造了“五个第一”的佳绩:2004年上半年,东风客车底盘销售6565辆,同比增长16.5%,增长率位列行业第一;推出了国内9米以下第一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置客车;在客车行业第一家通过了VES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客车行业第一个成功举办了“博鳌中国客车高峰论坛”;在客车行业创造了劳动生产率第一的良好业绩,人均产销49辆。
短短两年来,“东风汽车”客车产品已形成“东方快车”、“东风莲花”、“阳光巴士”三大主力品牌十几个品种,产销全国各地。2004年,仅“东风莲花”客车在国内的销量就是2003年的两倍。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之后,东风又用努力走向世界来彰显自身的魅力。2004年,东风莲花首次走出国门,成为海地维和部队的专用车辆。
作为客车行业的一支新生力量,东风汽车明白,如今仅靠价格优势已难以在国际上打响品牌、占领更多的市场,更多的国外客户是置身于国内价格战的滚滚硝烟之外,他们更看重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在这点上,东风公司有着它自己的优势:“在新产品研发上,我们充分发挥整车与底盘融合开发的优势,使每一种新产品的投放都有成效,确保生产出来的客车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环保和成本方面,都达到使海外客户满意的程度。”东风公司充分利用ERP管理平台,始终坚持全过程质量与成本控制管理,支持产品的持续改进和技术创新,并在国内客车行业第一家建立并运用了日产汽车公司的VES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提升产品品质和巩固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样,在从事客车业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东风汽车以产品质量、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迅速培育并开拓出了国内外市场,成为客车行业里叫人不敢小觑的一支新军。
综观行业 出口势不可挡
滴水折射阳光。东风客车勇于开拓海外市场的干劲其实只是我国整个客车行业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内客车市场的趋于饱和,各家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渐严重,行业竞争的压力日益严峻,产能过剩成为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于是走出国门、到海外谋求生存自然就成为我国客车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客车出口已呈不可抵挡之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且不论今年三月初东风莲花出口乌克兰的第一大单,也不论三月底郑州宇通出口古巴的2.05亿元合同金额,单单是总结2004年国内客车出口的情况,就可以用四个生猛的字来形容:来势汹涌。根据海关发布的数据,2004年客车出口4784辆,同比增长87.61%,其中30座以上的柴油客车出口同比增长达到了152.68%,这确实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不少企业的客车产品都出口到了国外市场,如中大客车出口孟加拉、俄罗斯、巴基斯坦;金龙客车出口沙特、阿联酉、乌克兰;金旅出口哈萨克斯坦;河北长安客车出口沙特;华西客车出口非洲;亚星客车出口加纳、约旦;东风客车底盘出口乌克兰;一汽成都华西客车散件出口越南;牡丹汽车出口科威特;长城客车出口阿联酋;河南少林客车出口中亚。各个企业在出口事宜上都不甘示弱,从而验证了业内人士的一句话:一个品牌的汽车,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彰显其魅力。
从观念上来看,国内客车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改进自身,不仅从主观愿望上积极要求出口,而且也在对如何占据国际市场等问题上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就东风汽车来说,之所以要如此迅速地将市场触角伸向国际,其有关人士解释说,他们通过研究国际市场,认识到“我国汽车批量出口,可率先从客车行业取得突破”。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客车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引进以及科研开发,在制造能力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跨越和长足的发展,其产品无论从外观、质量还是性能来说,与世界先进客车产品的差距都在逐步缩小,并且已经具备了出口的实力。另一方面,世界客车市场的开拓空间非常可观,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广人多,对客车的需求量也多,而中国的客车产品较于其它发达国家来说,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具有销售上的优势。
从政策法规上来说,国内一些与客车制造、营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企业不但贴近了市场,也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针对汽车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汽车产品尺寸及质量标准的修正、营运客车等级标准的完善、村村通公路客车标准的出台、汽车强制项目的规定、汽车尾气排放的规定等十几个法律法规的出台,使中国客车产品随着中国客车制造水平的提高,在适应本国市场需求特点的同时,也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也是中国汽车特别是客车产品未来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
冷静反思 大势中见忧患
然而,尽管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国客车出口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企图在国际市场上大展宏图,但只要冷静地分析一下现状就会发现,我国的客车出口还在起跑线上徘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阶段,在一派繁华的背后尚有隐患重重。
仅就2004年的客车出口状况来看,三大表征非常明显:一是客车出口扎堆现象严重。我国客车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狭窄的市场区域,有时甚至几家企业争抢一个国家并不广阔的出口市场,这样,高度重叠的目标市场和客户,就不可避免地增加国内厂商在出口时的盲目竞争甚至自相残杀。二是在汽车行业内,客车出口绝对数量少,相对比例小,利润微薄。尽管从出口数据表面来看,高达80%的增长率让人振奋不已,但是这种高增长是建立在低基数之上的,且与行业总销量相比,2004年客车出口量仅占行业总销量11.55万辆的4.14%,在汽车行业内实属九牛一毛。与此同时,2004年客车出口4784辆,出口金额8102.6万美元,即出口客车单价仅为1.69万美元,出口客车的售价低廉,企业的利润被极度摊薄,客车出口多了,企业却不一定能赚到钱。三是客车出口缺乏规范化、规模化与系统化。国内客车企业在出口中,通常是被动等待买家盘询、争签订单,缺乏主动出击的劲头,缺乏系统的出口计划与策略,缺乏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这样,出口难成气候,对企业日后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非常不利。
此外,客车漂洋过海地出口到国外,其售后服务也能漂洋过海紧紧跟上吗?尽管许多企业都在出口数量上颇为自得,但是一谈到售后服务问题则缄默不语。事实上,目前我国客车的出口大多停留在小批量整车出口上,厂商们遍地撒种,却往往使售后服务“不得其果”,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使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也为日后的海外市场开拓设下不少障碍。针对这个问题,东风汽车的有关人士表示,东风汽车正在着手从三条主线来保证客户满意:发运充足的备件,保证车辆正常维修保养;派专门技术人员,主动上门服务;在当地组织、培训一批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彻底解决出口车辆的售后服务问题。这样的措施是否能坚持执行且行之有效,还有待事实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