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客车热出口下的冷思考 没有表面那么"绚丽"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报 谭世平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8日
分享按钮

    客车出口,是当下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方面,国际市场的需求让人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值得为已经具备了出口实力的中国客车企业击节叫好。

    我之所以也凑个热闹把它拿来说一说,倒不是只想唱个喏、道个“恭喜、贺喜”。而是认为越是机会好,就越要讲究协调发展,要理性地面对客车出口。

    已占国际市场一席之地   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表明,1至6月,我国出口客车共计2615辆,同比增长33.21%,出口金额达到7342.48万美元,同比增长156.2%。来自宇通的中报显示,宇通客车的海外业务拓展,完成出口额25916.77万元,比去年增长24962.23万元。

    这组数据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客车出口增长与客车行业大盘下跌的现状形成明显的反差,出口市场的表现好于内销市场;二是出口金额的增幅远远大于出口量的增幅,说明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更高的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出口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虽然客车出口的形势较好,但是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出口数量占客车总销量的份额仍然只有5%左右,显然,客车出口还不足以作为支撑客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渠道。对客车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出口增长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数量本身的价值。它意味着我国的客车企业经过一城一池的进攻,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立足之地。

    国际攻略需要新视野

    不过必须承认,5%左右的市场份额,还只是一城一池之利。在争得一城一池之时,我们需要跳出狭隘的市场概念,以国际性的视野,完成下一步的“国际攻略”。

    首先,出口市场虽然目前的份额较小,但发展前景值得重视;其次,由于出口市场与传统市场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因此,在人才储备、市场调研、渠道建设、产品开发方面都要有针对性的布局;最后,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市场特征、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缺点、自己产品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长远的出口规划并按步骤去落实,才能在把握住机遇后真正赢得市场。

    值得一提,也必须认清的是,我国的客车出口,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会使得客车出口的利润率有所下降。虽然本次升值的幅度只有2%,影响还不算很大,但多数国内外分析人士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持积极态度。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人民币会不会再升值,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将会增加客车出口的困难。因此,客车企业应该早做准备,以消化人民币可能继续升值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售后服务是瓶颈

    出口客车的售后服务是一个难题,一是配件成本高,二是很难组建售后服务队伍,三是出口产品的分布不集中,因此,很多出口企业都采用“一揽子”的方式来简化售后服务程序,即在出口客车的同时,捆绑一定数量的配件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方式。

    首先,这会伤及品牌。树立企业品牌需要通过长期积累,但毁掉企业品牌却要容易得多。如果在客车出现毛病的时候不管不顾,客车品牌终究会在这一市场上随着毛病一起自生自灭。

    其次,不利于长期拥有已经取得的市场。创业难,守业更难。客车企业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开拓市场,不会只为了做“一锤子买卖”,售后服务是稳定市场的工具和基础。

    再次,为竞争对手树立了反面形象。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中打败对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让自己的产品比别人好,另一种是使别人的产品比自己的差。

    应当看到,目前客车行业已经进入阶段性的调整,处于上升通道之中的客车出口,需要理性地面对。而要解决这一瓶颈,真正建立起自个儿的海外“根据地”,只需要这四个字:宁缺毋滥。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