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中国交通报专栏 >> 新闻正文
政策推动 技术引进 市场需求——推动我国客车技术进步途径分析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报 张雪 周明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6日
分享按钮

  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推动客车技术与产品升级的两大引擎。分析客车技术的发展轨迹,我们认为,客车行业发展的基础是自主创新,获得加速度的动力则来自技术引进。

  中国的汽车工业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因此“以技术换市场”成了汽车行业被大众所诟病的话题,但在客车领域却是值得骄傲的,既引进了技术,又没有被换走市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逐步缩小了中国客车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的技术差距。

  政策是最大推动力

  我国推动客车技术进步的政策很多,重要的政策有营运客车等级评定、公交优先、节能减排、车联网及客车智能化和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等。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营运客车等级评定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奠定了我国客车赶超世界客车先进水平的基础。

  早在2004年,营运客车等级评定标准就要求电气系统采用CAN总线,这对推动客车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营运客车等级评定工作适应了运输市场的需求,适应了各个阶层老百姓对于客车安全、舒适的要求。该标准先后进行了5次修改,现在是第六个版本,每一次修改都是从老百姓、从旅客的需求提出改进措施,这恰恰是营运客车等级评定这项政策的生命力所在。正是由于该标准的执行,使整个运力结构特别是客运行业的运力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促进了客运行业的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很多公交优先政策,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比如公交都市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公交优先政策对客车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交客车市场迅速扩张,今年预计公交客车销量将突破8万辆,未来两三年有望超过公路客车,成为客车市场第一大权重产品。

  技术引进成“加速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车行业加快与国外优秀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客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取得了很快的进步。尽管合资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多不太理想,但在产品开发理念更新、工艺水平提高、技术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据统计,行业内与国外企业有技术合作和合资的企业达30多家,几乎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客车企业都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正是这种兼收并蓄大大加快了中国客车进步的步伐。1988—1998年是客车行业技术引进最活跃的时期,北方尼奥普兰、桂林大宇、西安西沃、安徽安凯、亚星奔驰是典型代表,高速公路上的高档客车几乎全部是引进产品。技术引进和合资对中国客车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全方位提升了中国客车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引进和吸收是中国客车进步的催化剂,由引进和吸收引发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进步,是中国客车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客车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得到了全面提高。由于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客车的技术差距,加上全球采购理念的普及及自主开发平台的提高,中国客车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出口数量越来越大,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市场需求引导进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客车从默默无闻、技术水平低下,逐渐成长为世界客车市场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不仅技术能力和产品品质得到了本质提升,而且以“一通三龙”为代表的中国客车企业和品牌在国际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进步是改革开放之功,更是全体中国客车人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

  从行业发展规律看,如果说1998年以前属于原始积累期,1998年以后则属于快速成长和扩张期。大中型客车市场规模在1998年超过两万辆,至2012年已超过17万辆,市场规模扩大了8倍。如此迅猛增长的市场,要求客车厂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车产品,市场需求也为客车技术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年来,我国客车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2002年,5年间大中型客车市场规模从2万辆上升到8万辆,主要推动因素是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和等级评定政策;第二阶段是2003年—2007年,客车销量从不足8万辆增长到12万辆,与公交客车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具有因果关系;第三阶段是2008年—2012年,2012年大中型客车市场规模超过17万辆,客车市场规模从12万辆增长到17万辆只用了4年时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下一步改革定了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要借改革的东风,为进一步推动客车技术进步而努力工作。

(值班编辑:)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