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心目中,汽车备胎顾名思义应该与原轮胎规格质量一致,可以作正常轮胎使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备胎的作用,这种备胎即全尺寸备胎。然而,现在市场上的汽车备胎却并非都是全尺寸备胎,给驾驶埋下了安全隐患。对此,有汽车厂商回应称“汽车配置非全尺寸备胎是国际惯例”。
汽车备胎关系到汽车运行安全,在汽车日益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对于汽车最核心的安全问题以“国际惯例”搪塞之,让消费者情何以堪?
据了解,发达国家因为路况和汽车售后网点的原因,部分车型配置的是非全尺寸备胎。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配备全尺寸备胎对于国内消费者十分必要。根据中消协的调查,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备胎的使用依赖度较高,有接近四成被访者称会暂时使用备胎,要等到有空时再去更换,更有两成消费者会一直使用备胎,直到用坏为止。说到底,非全尺寸备胎降低的是成本,同时也是安全。而据笔者所知,提高备胎的安全性,才是真正的国际惯例。
尊重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使用环境,这是一家负责任的汽车厂商的基本常识。以“国际惯例”来蔽之,显然有悖常情常理。其实,细细分析,为何会出现“国际惯例”作挡箭牌,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内消费环境的不成熟。
据介绍,目前对备胎在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规定,法律的真空地带意味着即使消费者想维权也无据可依。不仅如此,在汽车厂商话语权越来越大的当下,单个普通消费者想成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会导致出现一些极不正常的怪象:凡是有利于厂商的,如同样车型价格却比国外高等,就称之为“中国特色”;凡是不利于厂商的,如备胎等,就拿“国际惯例”当替罪羊。另外,诸如汽车召回往往也实行“中外有别”等。究其根源,法律法规的缺位或不完善难辞其咎。因此,相关部门加快出台对备胎的配置规格标准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之策。
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消费者是上帝,这是行业准则,也是基业常青的重要基石;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老百姓是衣食父母,更是做好服务的直接对象。如此“坑爹”的“国际惯例”当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