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单”(又称“点菜”式营销)作为中国客车业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中国客车发展的初始阶段曾立下汗马功劳。“满足客户需要”至今仍是众多客车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正是这个“点单”如今却让客车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借用业内专家佘振清老师所写的“客车行业20种现象”中一句话,“客户点菜愈演愈烈,将简单的客车买卖关系弄得极其复杂,配套商、客车企业、客车用户之间的“三角恋爱”颇有点说不明道不白、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
是迁就客户要求,还是坚持推荐配置。在订单任务的压迫下,“点单”似乎成为了中国客车行业的潜规则。
用户:迫于无奈
“点单”在用户看来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很多的场合,记者都曾向公交公司、运输企业考究为何在购买车辆时要自定配置“点单生产”,得到的答复虽然因为各自特殊原因不尽相同,但便于管理这一点是各公司一致的原因。
由于公交客车多采用招标方式采购,而更新也是逐步替换。因此一个地区的公交车多采很多厂家的产品,这就造成了不同厂家、不同时期的产品同时在用,车型越来越多,各车型的维修备件也相应的越积越多,不仅不便于管理,还对公交公司形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于是公交公司在更新车型时便统一指定配置“点单”,降低维修零部件的库存。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点单确实是解决目前遇到问题的一个办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仅仅只有点单这一个途径吗?在今年年初举行的一次客车招标选型会上,记者曾采访天津公交集团的副总经理李道新,李总坦言:“点单不是公交采购的最好方式,但却是无奈之举。如果客车厂的客车产品能够实现很好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公交企业自然不会点单,毕竟客车厂在造车方面还是专家。标准化和模块化不仅方便客运企业选车,也能更好地满足客车企业自身发展。”
不过,一些小用户的点单则属于跟风型,客车企业接受点单,在购车时自然会体现一下甲方的优势,“配置要求不仅大改推荐配置,甚至连后桥速比都要指明,似乎我们的推荐配置都是为了增加利润。殊不知我们的这些推荐配置是经过多少试验才得到的优化结果,随意改动只能是对车性能的损害”一位客车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如是说。
厂家:爱恨交加
诚然,过度点单非常不利于客车行业的发展,然而在严峻的市场压力之下,各厂家对订单的追逐使得对用户要求变得无条件接受,加之配套零部件企业的热情参与,“点单”变得越演越烈,客车厂家对“点单”的态度也变得爱恨交加。
借用一位客车企业相关人员的话,“现在客车点单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仅大的总成件要点,连一些小的配附件也要点,几十块钱一个的乘客门门铃都要指定厂家”。这里面姑且不论是不是零部件厂家的营销工作做得很到位,对终端用户的进行了覆盖。单就汽车制造的流程来说,汽车是一个集成了几千个零部件组成的机电集合体,现代汽车生产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批量化流水生产,虽然客车制造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但总的说来仍然是工业化批量的产品。如果真如客户要求“定制”的话,中国的客车企业恐怕又将回到10多年前敲敲打打造客车的年代,中国客车近年来积累的匹配经验又有何用武之地。
而另外一个在客车行业的工作多年的销售也曾私下感慨,“‘点菜’式营销本来是客车企业为赢得市场结合自身行业情况,主动开辟的一种营销方式,可现在这种营销方式却有点变味,有时候甚至不是‘点菜’,是自己‘带莱’来让我们做,我们完全没有进行过试验的零部件装到挂着我们标牌的车上,匹配不好是肯定的,但这些车出厂后出现了问题还要来找我们。很多根子上的问题整车厂也解决不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多方扯皮,用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埋怨我们的技术不行,只管卖车,我们是有苦说不出”。确实,这位销售人员感慨记者也曾在市场上有所耳闻,由于中国客车业近几年飞速发展,客车产能和产量都大幅提升得背景下,客车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迫于市场的压力,用户的要求不得不满足,毕竟吃饱肚子还是第一要务。
谁之过?
“点单”之尴尬,谁之过?
是客车企业创造了这种营销方式最后导致了“搬石头砸自己脚”?还是用户市场,用户话语权过重导致了过度“点单”?实在难有结论,或许目前这种“点单”的尴尬只是中国客车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随着客车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客车用户使用水平的提升,这个尴尬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插曲。
我们姑且这么认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