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2011两会:客车业代表两会建议可资借鉴
文章来源: 中国商用汽车网 发布日期: 2011年3月24日
分享按钮

    一份两会建议,将本就火热的校车话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焦点。

    2011年3月,人大代表、宇通集团总裁汤玉祥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的建议》的建议,建议提出,由于“黑校车”广泛存在,近年来接送学生车辆交通事故频发,同时家长接送学生上下学负担沉重,学校周边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这些社会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大力建设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的效果,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认为,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社会不和谐因素,是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从黑龙江双城校车惨案,到难以落地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再到湖南衡南三轮校车惨案,中国的校车可谓命运多舛。这一承载祖国未来花朵的名词,何时才能不与“交通事故”紧密相连呢?

    一份建议引发的思考

    对于中国的校车而言,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也承载着人们的失望。2010年底,衡南县一辆载满学生的送读三轮车翻入小河,造成14人死亡,6人受伤。就在同年,全国大大小小数百起校车事故,更不断刺激着国人的神经。

    也恰恰在2010年的7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该法规明确了专用小学生校车的安全要求,朝着校车安全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然而,自《条件》实施半年多以来,各地仍有大量的接送学生车辆为非专用车校车产品,有的甚至连“汽车”都称不上,比如农用车、报废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大代表汤玉祥的这份建议,才显得格外有分量。建议中认为,引发目前学生“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主要有四个:运送学生的车辆不符合《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校车管理主体;校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专业校车运营主体的缺失。汤玉祥由此呼吁,应借鉴美国校车的成功经验,确保落实“校车标准”,建立校车可持续经营的政策环境。

    在十二五改善民生的宏观环境下,时代呼唤着校车管理体系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

    中国特色的二元化结构

    实际上,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二元化特征以及各地区的不平衡性,中国的校车管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结构特征。

    一方面,在广袤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校车管理体系十分薄弱,民众的安全意识较为淡漠。这部分区域目前主要有两种校车模式,一是由学校与个体运输户或小型汽车租赁公司签订第三方协议,由他们派车接送学生上学和下学,其车辆多为微型客车、轻型客车和中巴,专用校车几乎没有;二是拼黑车现象较为常见,很多家长“拼车”接送孩子,雇用非法运营的车辆。这些黑车中很多都是三轮车、农用车甚至拼装车,超载严重,营运车辆的安全性较差,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校车管理普遍存在着有关政府部门安全管理落后、校车管理主体缺失、各部门互相推诿等现象,导致黑校车迟迟不能被取缔,安全运营的校车体系无法建立起来。在衡南县校车惨案中,非法运营的三轮农用车上路半年多都没有人制止,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省会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尽管也存在黑车、超载、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但越来越多的民众正日益重视学童出行安全,相关单位自2009年以来采购专用校车或非专用校车的积极性也在升温。综合来看,这部分地区的校车管理呈现出几个特点。

    首先,很多城市已经摸索出一些有益的校车发展模式,如佛山和威海的政府补贴校车模式,张家港市的政府出资购车并补贴学生公交专线模式,西安和甘肃庆阳的政府购车学校运营模式等。威海是国内首个政府财政补贴校车运营的区域,政府补贴是威海市校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统一采购车辆、补贴购车、补贴运营、减免税费等四项措施,保证学生只需要每天缴纳1.5元,车主就能有合理利润。

    二是更多学校采取校车自营方式,并且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一部分学校还得到政府补助支持。在西安,校车不以盈利为目的,校车由政府出资购入,交由学校运营,向学生收取适当的乘车费用;校车管理采取依法管理、各负其责、部门协作,在各个区政府领导下,由公安、教育、安监、交通等部门共同履行安全监督、管理、教育职责,确保校车安全运营。

    三是即使在采用第三方校车租赁的城市,运营车辆的各方面性能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相对都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表现在农用车、拼装车逐渐被取缔,学校和政府部门对校车的安全予以了更多关注。民建宁波市委会常委励维新近日就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校车公交化运行工程,逐步将所有校车纳入公共交通规划,资金来源与公交车一样由政府补贴;而在上海,汽车租赁公司的校车需要有营运证并喷涂校车专用图案。

    由此而言,二元化不均衡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的校车体系。在这种结构下,校车“困境”如何破题?

    答案只能从管理体制中去找。

(值班编辑:王野)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