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然清楚目前我国校车制度还不能确立的一些原因。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下一代生死攸关的安全问题摆在面前,还有什么理由克服不了部门众多、头绪繁杂的困难呢?!
2010年12月27日,发生在湖南衡南县的小学生搭乘所谓校车——一辆三轮摩托车——导致14人坠入河中不幸遇难的消息,再度引发了全国对于校车问题的关注。很多人都提到,应该借鉴美国的校车制度。对此,我持完全赞成的态度,也在《美国的校车为什么是橙黄色的》一文中简要介绍了美国校车制度的独特之处。
我认为,现在到了尽快出台中国校车运营管理制度的时候了。而安全问题,应该是建立校车制度首要的出发点。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近些年来国内媒体的一些评论特别是衡南事故之后一些城市以及部门的建议和做法,确实有让我感到疑虑乃至忧虑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车建设,是“安全”问题,还是“治堵”问题。2011年1月19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部分小学今年将试点开通校车”。看到这则新闻标题的时候,无疑是令人高兴的,毕竟在校车制度上,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带头试点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再往下看,却觉得有些问题了。报道说:“‘北京什么时候开通校车?最先在哪通校车?’由于北京‘治堵’方案的出台,今年的两会政务咨询会上,‘校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哦,原来开通校车是为了“治堵”而来的。报道称,“去年年底,北京出台的治堵措施特别提出,积极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机场大巴、校车和班车等可走公交专用道。逐步解决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问题,缓解早晚高峰时段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
有这样的思路不是偶然的,因为不久我就查到,在衡南事故之前的2010年12月11日,《北京考试报》就发表评论员文章称,北京政协委员呼吁中小学开通校车缓解拥堵。文章说,“‘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制定措施,解决重点拥堵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在此呼吁,各校应尽快开通校车,为缓解全市交通压力尽一绵薄之力。”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虽然堵车与孩子们上学安全有关联,但这毕竟不是也不应该是出台校车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安全才是校车建设的首要出发点啊。
第二,校车建设,应该从城市开始,还是应该从农村开始?在衡南事故之后,很多大城市闻风而动,在部分学区推广或者即将推广校车制度,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衡南事故所暴露出来的更大的问题,其实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上学的安全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能不加以重视和改进的地步。
据《广州日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市交警局和市教育局当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校车集中整治大排查工作,结果让人惊讶,“不合格的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城市尚且如此,农村的情况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但问题是,毕竟,大城市还有校车,而农村呢?据相关专家在媒体上介绍,在农村,接送学生的车辆不仅有农用运输货车、拖拉机等安全性不达标车辆,而且还有个人非法拼装车和报废车,对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其实毋庸讳言,衡南事故就是农村所谓校车不达标造成的典型悲剧例子之一。
所以,从当下的情况看,我以为,中国校车建设的当务之急,乃是如何解决农村的校车及其安全问题,而且这一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怕都应该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关注点。
第三,校车建设,究竟始于中央政府,还是从地方政府开始。在谈论校车制度建设时,很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道路交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对中央乃至各级政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在操作层面上,他们所提到的政府究竟是中央还是地方,却语焉不详。
应该说,在校车制度建设方面,很多专家和社会各界都呼吁制订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规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在国家的法律规定还未出台之前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能否先从各省市自治区等地方政府做起,专门针对校车建设在地方制订相关的法规,同时在本地施行,而不要也不能只是等待,以尽快保障中小学生的安全。
我当然清楚目前我国校车制度还不能确立的一些原因。以北京市为例,据交通委负责人介绍,“校车问题也一直是政府关心的重点,相关部门已经联合研究了多年。但因为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教委、交通委、公安、交管、运输等多个领域,头绪繁杂,所以迟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我想,此话不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下一代生死攸关的安全问题摆在面前,还有什么理由克服不了部门众多、头绪繁杂的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