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地办厂,创业筚路蓝缕,简陋的水泥管厂里诞生第一辆金龙客车;
从无技术、无专业人员到拥有30多项客车专利技术和10多项首创的大型应有技术,获欧洲VCA认证,澳大利亚ADR认证,俄罗斯GOST认证及中国3C认证等多项国际国内权威认证,在112个国家注册商标;
2006年11月,大金龙116辆大型豪华客车出口中东
从年产量5台到超过13000台各型号客车,产品横扫亚、非、欧、南美和大洋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俗称“大金龙”的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凭什么在20年间异军突起,在欧美独霸、强手如林的国际客车市场上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纵横捭阖?请看——
65万平方米世界级的现代化客车生产基地,就盘踞在厦门市集美区灌口汽车工业城正中,蓝顶白墙,错落有致,大有龙潜深渊之势。它的身后是渐次排列开来与之形成产业链配套的车架、空调、发动机等十几家关联企业——俗称“大金龙”的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正以孜孜不倦的自主创新精神营造着它的客车王国之梦,从一条条忙碌的生产线上开下来的一台台客车,承载着金龙人振兴民族客车工业的希望,从这里走向世界。
走进大金龙,你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些穿梭在我们城乡公路上的客车几乎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型,然而端详细看之下,你会发现不一样了:人性化的自动踏板,符合人脊曲线的豪华座椅,方便的手机充电插座,以及安静的乘坐环境……“创新是大金龙企业文化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驰骋的核心竞争力。”大金龙副总经理徐向东坐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说这话时显得轻松自如,但语带豪迈,透着自信。
其实,只要循着大金龙20年来的前进足迹,不难看出,自主创新精神始终融进了它成长壮大的每一寸年轮。
不搞合资,开发自己的“国情车”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著名客车品牌以“股份和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开始大举进入中国,许多国内厂家随大流就与洋品牌“合”了“资”,“洋品牌”客车一度在国内市场热闹一时。但敏锐的大金龙人很快发现,“洋品牌”由于不适合中国的道路、体制、营运等国情而逐渐显得有些水土不服,难以长久在国内立足。此时,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并适合中国道路的“国情车”却还没有出现。大金龙就把眼光放在了开发生产自己的“国情车”上。于是,成立不久还在蹒跚学步、身形弱小的大金龙,狠下心来:不搞技术合资,决意要走出一条自主开发和创立自主品牌的道路——争取掌握关键技术,在市场上顶着压力与国外品牌展开面对面的竞争。
从搞合资到学别人的技术搞仿造,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轿车热、卡车热、企业合并热等足以令人改弦更张的热潮一拨接一拨。然而,大金龙却心无旁鹜,不为所动,始终专注于民族客车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大金龙正是要做世界大中型客车生产专家的目标定位和它的专注,使它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成功。1990年,在租赁的简陋厂房里,大金龙人创造性地设计出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1994年,又针对国内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机遇开发出了适合高速客运的大型豪华客车; 1997年,在城市间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时,大金龙又适时推出了中、高档中巴;2007年大金龙研发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场摆渡车XMQ6139B,引起了国内同行争相模仿……这些产品有不少是中国客车的首创,由于适合中国国情,很快就打开国内市场市场,深受用户欢迎,奠定了大金龙在国内客车市场的龙头地位。
“现在看来,当时的毅然决断是完全正确的。自主品牌的繁荣与‘洋’品牌的曲高和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都源于大金龙立足国情,贴近市场,持续创新的结果。”徐向东说。
“拿来主义”与“全球技术总成”
记者在大金龙生产车间看到,同时排开的多条生产线忙碌而有序。底盘、车厢、轮胎、电气等零部件从不同的工段逐渐向生产线输送。随行工作人员指着排成长龙的汽车底盘说,这些底盘包括几个部分,有发动机、车架,还有轮胎等,前期工段还不算是客车生产的最早工序,它们已经在全世界不同的零部件工厂里生产好了。“这最能体现我们大金龙实行的全球采购制度的优越性。”
选择国际优质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将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为我所用,尽快满足市场需要,迎头赶上世界客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金龙初创品牌时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大金龙奉行的“拿来主义”。大金龙通过全球采购,把全世界最先进的零部件和最先进的技术,集成应用到自己设计生产的客车上,从而生产出具有“全球技术总成”之称的中国客车。与此同时,大金龙消化和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制造和设计技术。
大金龙副总工程师周方明介绍说,大金龙是行业内最先开启国际化步伐的客车企业,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产品必须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全球化采购可以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优选先进的零部件总成进行配置,从而使整车实力可以与国外产品抗衡。大金龙在进行全球采购时选择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悠久制造历史的品牌;售后服务能力强的厂商,确保技术先进和质量优良。特别是在一些新技术领域,大金龙通过全球采购,在国内客车并未使用的情况下达到国内技术水平领先地位。例如:第一家采用ABS制动系统、ASR防侧滑装置;第一家使用电涡流缓速器;第一家拥有全铝全承载式客车技术;第一家开发出超低地板公交车;第一家提出同一平台制造的造型理念;第一家在大型客车产品上统一加装脉冲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第一家采用CAN总线仪表……目前,大金龙已经拥有30多项客车专利技术,10多项首创的大型应有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同行业都是首先使用,大大推动了中国客车总体水平的提高。
大金龙通过提前研发,在单项技术攻关、应用技术集成、新车型研究等方面领先于国内同行,占据市场最高点,形成产品的领先优势。他们紧跟世界客车技术发展的步伐,无论发动机技术、车身技术、底盘技术、电气技术的改造和应用,大金龙始终走在同行业企业的前头。大客车上使用盘式制动器,大金龙是最早引入中国的,尤其适合长途行驶的高速公路和山区公路。虽然盘式制动器的成本较高,但其性能优势也很明显,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突破壁垒,进军国际客车市场
2008年9月,两辆全新的大金龙客车——XMQ6127和XMQ6900,从厦门到新疆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关,沿着古丝绸之路西行,横跨欧亚大陆,历时15天,行程12500多公里,亮相世界顶级车展——2008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IAA车展)。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同行们围着征尘未洗的这两个“东方来客”啧啧称赞,这也让德国经销商乔治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担心遇到障碍或车辆受损到不了德国。
这次参展,不仅是对大金龙产品的一次耐力测试,更是让欧洲客户刮目相看,有助他们改变对中国制造的不良印象。“其实,大金龙与国外高端品牌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小了,整体水平不相上下。”徐向东说。
在中国客车制造厂家眼中,欧洲就是客车技术和血统的代名词,意味着领先技术、高端产品,如果要在欧洲销售客车,就要符合他们的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在2005年3月,“中国制造”的大金龙通过了英国VCA认证测试,拿到了通往整个欧洲的通行证。
拿VCA认证并非易事:有一次,大金龙把一台样车运到欧洲后,德国人认真检查,发现有一个螺丝生锈了。铁螺丝生锈在国内看来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德国人就不干,他们执意要求更换螺丝零件。
正是欧洲市场对客车的挑剔要求,练就了大金龙在海外市场施展拳脚的硬功夫。参与高端市场竞争给大金龙带来产品质的变化。“目前世界的高档客车全在欧洲,我们只有参与其中,与他们直接竞争,才能找出自己的差距。”徐向东认为,我们的产品与欧洲的差距主要在细节方面。
2008年10月,大金龙参加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
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大金龙在开发欧洲市场时发现,其位于轮胎上方的车身处有一个很小的隔层,打开后是一个小储物柜,莫非要存放工具?从视觉效果看,是影响美观的。纳闷之后,大金龙技术人员很快发现:有了这个小隔层车厢噪声明显减小!技术人员马上反应过来,随即开发出了自己的降噪技术。
根据市场特点,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是大金龙争夺市场的一大举措。他们首先观察客户的细微需求,提出“细微之处,专业制造”的口号,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几乎每辆车都是按照客户要求的配置进行生产,每半年就推出一款新车。2007年他们推出了“龙威”客车被誉为“中国客车设计革新的新里程碑”。其次,他们依托拥有13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队伍,进行电气、整车造型、底盘等客车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公司技术中心在2006年成为福建省省级认定技术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大金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大金龙发展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工作,为世界前沿性应用技术在新产品上的使用提供支持。
瞄准和赶超国际先进客车技术,使大金龙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先后拿下了欧洲VCA认证、澳大利亚ADR认证、俄罗斯GOST认证,及中国3C认证等多个国际国内权威认证。大金龙通过参与西欧发达市场,建立起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以排放法规为例,大金龙通过与美国康明斯合作,不但满足了欧美的机动车排放法规要求,还不断领先于国内的排放法规,从欧II、欧III、欧IV直到欧V,大金龙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目前,大金龙正在与康明斯合作开发满足欧V排放法规的客车,同样国内领先。
截至目前,大金龙已在欧洲市场上初步建立起一个以意大利、保加利亚为立足点,包括英国、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罗马利亚、塞尔维亚等国,辐射整个欧洲的经销商网络。2008年实现出口销量超过3000辆,销售收入14亿元人民币,外销收入占总销售额的25%。大金龙外销国家和地区达到55个,在112个国家注册了商标。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但大金龙依然在风中挺立:在西欧、南美、伊朗等地拓展了新的市场,400辆18米BRT城市公交车开进了伊朗;混合动力车中标北京城市公交……今年2月,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的共同见证下,中塞双方签署406辆公交客车合同,这笔订单就落在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头上。
正如主管海外销售的副总经理朱国强所说:“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是游牧民族的做法,拿着猎枪、鱼叉四处寻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像农耕社会一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寻求的是一个稳定的收益。”专注于自主创新的大金龙,现在正是意气风发、龙行天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