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公交运输企业资讯 >> 新闻正文
沪“公交优先”调研显示:公益性有待加强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年9月1日
分享按钮

    一次历时4个月的摸底调研,一份涵盖17000人的调查问卷,涉及区县人大、政府部门、居委会、公交企业、行业协会等50个部门和单位……这一切,全都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本市“公交优先”战略落实的情况到底如何?

    “人大代表和普通市民对‘公交优先’实施情况的满意度是65.04%。”日前举行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本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落实公交优先,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公交行业公益性不够突出!

    赚钱线路大家抢公交盲点郊区多

    从今年4月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结合本年度常委会的重点监督工作项目,就本市进一步实施好“公交优先”战略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仅受访人群,就涉及全国、市、区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公交企业职工和市民代表等近17000人。

    民意调查显示,本市公交在供应能力、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方面,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受访者对公交站点和线网设置满意度最低。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中心区线网密度较高,复线严重,但吸纳中心区人口大量导入的郊区,公交盲点仍然存在。

    “能赚钱的线路,公交车蜂拥而至;城郊边远地区,线路经营效益不佳,公交车就不愿前往。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公交行业还如何体现其公益性?”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本市远郊农村地区,公交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分布分散,当地居民出行需求与公交客源稀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凸显行业公益性,郊区公交发展难度将很大。

    远郊市民出行难降低车费呼声高

    目前,地面公交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客运量占总量的55%。而此次受访者中,选择单一地面公交和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出行的占受访者的89%。而出行成本,恰是一张测试公交公益性的“试纸”。

    在调研中,有超过4成的受访者表示,与5年前相比,现在的出行成本有所上升。乘坐轨道交通、乘坐空调车、乘车次数多和住房搬迁,是主要原因。

    报告建议,本市应在已经实施的公交换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城乡票价结构统一,扩大换乘优惠范围,以进一步降低市民出行成本,提高公交的吸引力。民意调查反映,在可采取措施的认可度中,选择加大优惠换乘的比例最高,占受访者的45.8%。也有41.2%的受访者认为,应实行空调车季节优惠,扩大票价优惠受益面。

    财政补贴不到位现行体制待改革

    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本市公交行业发展缺乏后劲,面临运营成本大幅上升、企业资金运作困难、一线职工“后继无人”等窘境。占本市市场份额80%的18家公交骨干企业,亏损面达90%。据巴士集团提供的数据,2008年该集团所属公交企业已亏损4.7亿元。

    调研报告指出,财政补贴不到位,是导致不少公交企业资金链“吃紧”的原因之一。

    仅以车辆补贴项目为例,当前国Ⅲ排放标准的高等级车辆价格达70多万元,比普通空调车高出近30万元,而财政补贴最高标准仅为8万元。随着世博会的临近,政府对车辆硬件更新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资金压力也就较大,负债率逐年上升。此外,政府指令性项目补贴不到位,以及各项政府补贴资金拨付严重滞后等因素,也都造成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现金枯竭的经营危机。 

    调研报告建议,“在现有对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今后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地面公交,并尽快明确私车额度拍卖资金也应主要用于地面公交的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市有关部门表示,为确保公交姓“公”,市政府正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汽电车行业的体制改革。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说,公交优先是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实事工程,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本市的公共交通状况近年来已有较大改善,但现行公交体制与行业公益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实施市场格局调整。当务之急是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降低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区居民长距离出行的成本。与此同时,必须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对已经明确的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应按季及时拨付到位,杜绝拖欠现象的发生。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