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共汽车车身不做广告,这个“禁令”已经长达5年之久了。但是,这一“禁令”即将破解。而一年多达2000万的广告利益将如何分享?
记者调查发现,东莞太有钱所以不做广告的传言不实。同时,乘客也很难从广告收益中获得票价优惠的利好。
7月初,有心的乘客会发现,少数公交车外观变了。“齐心共创文明城”的公益广告爬上了车身。一共有63辆城区巴士发布了同一公益广告。这些车辆分布在K1、K2、C1以及8路等21条线路,每条线路各三辆。
变化始于6月27日的一纸通知。东莞市交通局专门就车身经营广告问题下发2008年第354号文件,这份下发给各客运企业的通知意味着,5年来禁止公共汽车做车身广告的铁幕就此落下。
通知说,经研究,同意合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正明广告有限公司和泽信实业投资有限公司3家企业为车身公益广告的候选制作单位。而各家客运企业必须无条件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提供车身载体。
通知也明确了车身广告开放时间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检后,全面放开客运车辆车身经营商业广告”。
知情者评价说,事实上,公益广告只是试探外界反应,为今后经营公交车身广告提供登场亮相的平台。
背后
车身广告市场膨胀到2000万元
此前,东莞公共汽车车身均无广告,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这一“禁令”已经存在5年之久。
为什么放弃如此巨大的广告市场?外界普遍流传的说法是,东莞政府部门认为,东莞有钱,公交车可以不做车身广告,这样车子更好看。
但是,广告行业流传的版本是,5年前,公交车并非没有做广告,其车身广告业务一直由东莞某广告公司承揽。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合作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