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公交运输企业资讯 >> 新闻正文
免费公交的成本分析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年8月1日
分享按钮

  湖南省常宁市从7月1日开始,对全市范围内的三条公交线路实行免费搭乘制度。据说,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实行免费公交的城市。尽管有媒体报道说,常宁市实行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打击屡禁不绝的摩的,但在政府财政日益充盈的今天,这项惠利于民的政策出台,还是受到大多数当地市民的欢迎。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呼吁政府增加公共开支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在这种背景下,常宁市政府每年拿出500多万元补贴民众,这种体现财政公共性的举措,在思路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免费之举亦有成本,公共财政如何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依法从纳税人身上征得赋税,在公共产品方面提供价格低廉乃至免费的公共服务,是大势所趋。例如博物馆、公园、基础的义务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已经实行了彻底的免费政策,可是,即便在财政收入充盈的国家,似乎也没有对公交系统实行完全免费的先例。这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负担不起这部分支出,而是由于公共交通不是完全的公共产品,由市场来经营更有效率。从市民的角度讲,免费似乎意味着不需要付出成本就可以搭乘公交,实际上,无论对政府还是市民来说,免费也是有成本的。仔细衡量免费政策下的成本支出,是我们评价一项公共政策最终效率如何的根本。

  政府为免费公交付出了机会成本。因为公共财政的收入是既定的,补贴了公交,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其他方面放弃了补贴。这就需要衡量,在一个政府的各个公共项目中,到底哪一项是最值得补贴的?据查,常宁市总人口有8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5.7万,目前,免费公交提供的福利,主要享用对象是这15.7万的城镇人口,但相对于农村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薄弱,似乎后者的投入更迫切一些。免费公交,在公共政策上有加大城市和农村福利差别的趋势。

  市民为免费公交付出了通行质量的成本。根据报道,免费公交实行后,常宁市乘坐公交的人数增长到原来的5.7倍。大量原来乘坐其他交通工具的市民,纷纷改乘公交,导致公交车的乘车环境质量大大下降。从市场上讲,市民原来花费一块钱可以买到的交通服务,现在市场不再提供了,市场上只剩下免费但乘车环境较差的公交和环境较好但价格较贵的出租车市场,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机会减少了。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免费供应等于无限放大了人们的需求。公交的免费政策,将原本不乘公交的市民吸引了过来。据媒体报道,实行免费公交政策后,许多常宁市的市民原本可以步行的距离,现在都愿意乘公交车来解决,由此增加的车辆磨损维修、油气费用,都由整个社会买单。这也是一种成本。

  更重要的是,免费公交政策将原本合法运营的1000多辆摩的和几十辆出租车置于破产的边缘。这部分人生活受到了影响。如果政府补贴的是整个公交系统,那应该对各种公交工具进行均衡合理的补贴,或者要为其他交通工具退出市场进行赎买,否则,政府补贴的“ 善政”,也会在市场上构成一种“不正当竞争”。如果这种权力不加约束,也是对市场原则的破坏。

  应该说,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政府的财政支配能力在增加,力量也在不断增长。但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往往影响到千百万纳税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尤其需要用更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市场规则和各方利益的平衡。只有这样,善策才会最终变成善政。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