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公交车不再脏、旧、黑、傻了。7月9日,在毕节市爱民广场,随着毕节市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授牌和发车仪式的举行,50台新、亮、宽敞、舒适的恒通牌、美的牌公交车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取代了“屁股冒黑烟”的友谊牌中巴车。
“以前看到那又脏又破的公交车就不想上,中午宁愿吃盒饭也不想回家,现在新公交车投入营运,每天4趟我都选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感觉毕节真有城市味了。”7月11日中午12时许,在公交车站牌下等车回家的毕节市供水总公司职工吴女士一脸灿烂。
“毕节市把公交从民营转变为国有控股的企业,让毕节市民享受到了城市优先的公交资源和文明发展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例。”省建设厅客运管理局局长宋建新说。
民营公交车衍生“两个矛盾体”
“毕节公交车从上路开始,便落伍于城市的发展。而上路不久,由于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和经营脱节,导致了毕节公交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无序竞争。”毕节市城管局有关领导说。
2002年11月25日,毕节市人民政府同意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远集团通汇实业有限公司在毕节独资成立毕节市公共客运汽车有限公司,公司在城区享有独立的经营权,经营时间暂定为15年。同年12月25日,毕节行署批复同意开通毕节市城区公共交通5条营运线路,佳木斯公司随即购买了50辆友谊牌中巴车,于2003年1月3日正式投入营运。
这本是解决市民出行难的民心工程,但民心工程并未赢得民心。当这批50辆穿着“绿色外套”、车身长仅5.994米、以屁股冒黑烟为“标志”的友谊牌中巴车“傻汉”般地在城区亮相时,毕节人的确有些意外:“咦,毕节怎么了?城区的公交车外观上连乡镇的班车都不如。”
2004年3月,佳木斯公司以每辆车20万元承包费,将50辆中巴车分别承包给50名毕节人经营,承包经营年限为10年,合同上约定“在没有延伸路线或新开线路的情况下,不增加车辆。”同年5月,佳木斯公司又将毕节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股权以215万元的价格全额转让给毕节市杨家湾镇的周亮和常吕刚2人。
至此,毕节公交车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公交体制的矛盾暴露无遗:能直接经营公交车的人不拥有公司股权,而拥有股权的人却不能直接管理公交车。“从公交车转包和公司股权转让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基本脱节,公交车承包人都以个体运输的方式投入运营,公司逐渐对公交车失去统领权,公交车之间开始了无序竞争。”原公交车承包人谢某道出其中实情。
“在无序竞争中,许多承包人只顾追求利益最大化,根本不加强车辆检修、车容清理,而且为了争抢客源,互相追逐、无序超车,市民乘坐公交车不仅没有舒适感,也没有安全感。”毕节市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毛仕新说。
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
公交车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事关毕节民生,是城市的血脉,它发挥着缩小城市空间距离的重要作用。在这项公共设施的经营中,体制的弊端在利益的角逐中升级成严重的矛盾。
2005年8月16日,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毕节城区第6条公交线路开通,但毕节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没有购置新车营运,而是从原有50辆中巴车中调剂6辆车到第6条公交线路上运营。这种撤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使毕节市公交事业原地踏步。
2007年5月18日,贵州省建设厅下发《关于对毕节市第6条城市公共汽车线路调整并增加车辆的批复》,同意毕节市2007年对城区6条公交线路调整,增加公共汽车20辆,将第6路公交车线路上运营的车辆调整到第1-5路上,并在第1-5路公交线路上增加7辆车,6路线路新设12辆车,配置一辆机动车。随后,公交公司购置了20辆恒通牌公交车,拟于同年6月11日上线营运,但50辆公交车承包人认为公司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将其承包经营的公交车开至公司围墙,阻止新公交车上线。
尽管毕节市公共客运汽车有限公司在政府的影响下,努力改变毕节城市公交车的现状,但由于公司的承包合同上设置的“附加条件”,这成了承包经营者阻止公交车增量的理由。
一定程度上说,毕节公交事业的动力不足,群众出行难,影响了毕节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公众享有城市公交的权利。
谁来为毕节公交车的升级换代“买单”,找回公众应该享有的城市文明?
改制:“国有控股”兼顾各方利益
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中,公交体制改革基本都走“国有私化”的路子,但毕节市公交体制却因私人承包后经营管理脱节,才造成秩序混乱、市民不满意的局面,如何跳出其他大中城市公交体制改革的模式,在不损害承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体制上的革新,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服务,这成了摆在毕节市委政府面前的课题。
对此,毕节市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和地委、行署的要求,遵循“政府主导、国有控股、集团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和“原则上一个城市只能由一家国有控股的公交集团公司经营”的原则,走“国有控股,私人参与”的改制之路。通过多次召开协调会,毕节市委、市政府最后提出三种安置模式,供公交车承包人选择:一种是将评估后的资产全额入股国有控股的毕节市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公司股东,按公司章程享有股东的权利;二是自愿退出毕节客运市场,其评估后的资产额,由政府按评估结果保值收购;三是自愿退出毕节城市公交市场,选择出租车经营,将其资产按评估结果转让政府,政府以出租车经营权最低拍卖价为基准优惠安置一辆出租车经营权。
2007年11月,50名公交车承包人和毕节市公共汽车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推荐,市城管局按照推荐意见委托贵州慧中资产评估事务有限公司对各方资产进行评估,该公司于当年12月10日提交了资产评估报告,毕节市委、市政府在资产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确定以一辆出租车置换一辆公交车的原则安置各方资产,按一辆出租车经营权费、购车款、入户费等所需资金进行测算,每辆老公交车的安置金额为35万元,并按公平对等原则安置原公交公司资产,切实维护公交承包人、公司和政府的合法利益。今年5月18日前,50辆公交车承包人分别选择了资产安置方式,签订了资产安置协议。其中,27辆公交车承包人选择入股国有控股的公交公司,成为公司股东;16辆公交车承包人选择现金方式安置;7辆公交车承包人选择置换出租车方式安置其资产。毕节市公共汽车客运有限公司于6月初签订了资产安置协议,资产总额为1328.65万元,其中,1000万元入股改制后的国有控股公交公司,328.65万元转让给市政府。6月11日,各方对公交公司改制资产额情况进行了确认,6月18日改制各方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毕节地、市两级政府注重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安置协议签订后,5月20日夜,50辆公交车承包人将公交车移交毕节市城管局代管。5月23日夜,原公交公司将20辆新车移交毕节市城管局代管。市城管局从该批公交车中挑选30辆性能较好车辆上线营运,缓解市民在公交改制过渡期间出行难。7月7日,公司新购买的15辆美的牌大巴和15辆恒通牌空调大巴全部到位。通过改制,国有控股的毕节市公交客运责任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4266.14万元。其中,国有资本出资额为2321.14万元,占54.413%;原毕节市公共汽车客运有限公司出资额为1000万元,占23.44%;27辆公交车承包人出资额为945万元,占22.15%。
“城市公交车的功能,应该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去毕节公交车的私有化,颠倒了这种利益顺序。”毕节市城管局局长严琪说,毕节公交车从民营到国有控股、个人参与的改制,掌握住了公交车的“话语权”。同时,由私人参与的国有控股模式,发挥了监督管理的职能,避免了纯国有企业的体制弊端,它对于毕节公交事业的发展,无疑是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