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邹虎啸:改革开放30年客车行业的5大进步
文章来源: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理事长 邹虎啸 发布日期: 2008年12月7日
分享按钮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理事长邹虎啸

    (编著注:本文为邹虎啸在2008中国客车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客车行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默默无闻成长为广受中外关注,不仅技术能力和产品品质得到了本质的提升,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这种进步是改革开放之功,更是全体中国客车人之骄傲与光荣。纵观30年来的发展和进步,有5个方面最为显著:

一、资本结构的多元变化

    客车行业从单纯的国有经济形式逐步转变为国有、民营、股份制、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在客车行业公司化、股份制的资本变革中,有两个群体最具研究价值:一是上市公司,二是民营企业。

    目前,客车行业中有5家上市公司,还有10多家被上市公司控股或参股。5家上市公司是安凯客车、亚星客车、宇通客车、金龙汽车、中通客车;被上市公司控股的有安徽江淮、丹东黄海、保定长安、福田欧V等,这一变化表明客车行业的主流企业已经走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

    近年来,民营资本在客车行业如鱼得水,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河南少林、丹东黄海、浙江青年、江苏友谊、贵州万达、上海申龙、安徽星凯龙、江苏常隆等。另外,还有50家左右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作为主流客车企业的有效补充,活跃在细分市场上。

    这两大企业群体构建成一支世界客车市场上的强大舰队,对全球客车产业日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资本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经营观念。企业经营从追求任务指标向追求利润指标转移,比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开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加大出口力度,寻求利润水平更好的市场;控制管理漏洞,降低经营成本;实施流程再造,提高运营效率。

    其次,上市融资和民营资本的注入,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客车行业资金紧张的难题。目前,客车行业建设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引进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客车技术和产品,许多企业都逐步完善了售后服务网络,加大了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使中国客车的生产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另外,为行业的整合准备了条件。诞生了“一通三龙”这样的万辆级的大企业,形成了十数家在区域和特定市场上的娇娇者,同时也使一大批年销量几百辆甚至几十辆的小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这一局面正是行业整合力度日益加大的表现。资本结构的变化必将推动行业整合提速。我们期待着中国客车产业形成8家左右的万辆级企业和15家左右的5000辆级企业的合理局面。

二、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

    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张的推动之下,大中型客车的销量呈逐年增长之势。以最近十年的数据为例,大中型客车年度销量从1998年的22505辆增长到2007年的118773辆,总量增长近5倍,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特别是出口,据海关统计,2007年大中型客车出口达到了15031辆,约占海外客车市场总量的10%,这个10%是最能够体现中国客车行业发展和进步的10%,是从世界客车原有的市场格局中争来的一席之地。今天,中国客车已经成为世界客车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认为,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是促进中国客车发展的第一要素,理由有三:

    1、引导需求升级。在需求充足的基础上,直接引发客车产品的升级换代。比如,公交客车的地板越来越低、容量越来越大;公路客车的动力性越来越强、运营效率日益提高;旅游客车舒适性越来越好、外观越来越靓丽。近10年来,中国客车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人性化考虑越来越周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客车产品的规范化程度也在逐步增强。这些变化,归根结底是由市场需求扩张引导的,是客车行业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

    2、促进优胜劣汰。中国客车的优胜劣汰有两个层次,一是产品层次,二是企业层次。产品的优胜劣汰使老产品被新产品所取代,更加适应市场扩张的需要。而企业的优胜劣汰则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近几年,每年从市场上消失的客车企业都有5、6家之多,而“一通三龙”却越来越强大。如此巨大的反差,从客观上说,是有限的市场资源向更适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企业集中。这种集中是市场规律始然,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体现。

    3、推动中国客车产业化。中国客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受制于人到让国外同行瞩目。目前,中国客车行业不仅具有十分成熟且不断进步的产品体系,有一批越来越强大的精英企业和十分稳定的用户群体,而且中国客车品牌建设的成效越来越好、名牌产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世界客车领域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已占据世界客车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客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程度,基本具备了产业化特点。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客车的产业化以市场推动为主要特征,市场的高速发展是中国客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三、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

    据统计,现行有效的客车专用标准共33项,其中国家标准17项(其中30%采用了国外先进标准),汽车行业标准10项,交通行业标准4项,城建标准2项。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客车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的体现。其特点有二:

    一是与国际接轨。17项国家标准中,1项采用EC指令,4项采用ECE法规,对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已达到30%,而且有多项标准参考国外标准。可见,有关客车的法规和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二是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以JT/T325标准(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为例,该标准是最近10年对客车行业影响最为显著的技术标准,具有5大功能:

    1、保证了客车行业的发展不断适应国家的政策导向(节能、环保、安全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都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2、促进了技术平台的升级(引导客车企业消化和吸收先进的低地板、全承载等技术);

    3、实现了客车产品的升级换代(1997年发布以来,该标准分别于2002、2004、2006年进行了3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有效促进了客车产品的升级换代);

    4、推动了市场繁荣(一方面,使国内公路客运装备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增强了公路客运的在我国旅客运输体系中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使中国客车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走出国门开辟了道路);

    5、规范了市场秩序(在标准实施之前,高档客车是没有标准也没有定义的,而标准实施之后,客车被划分为“普通级”、“中级”、“高一级”、“高二级”和“高三级”,从此,高档客车有了衡量的依据)。

    交通运输部组织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通过落实JT/T325标准来加强行业管理:

    ――加快了道路客运车辆结构调整。自JT/T325标准实施以来,高级客车在营运客车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截至2006年运营客车中高级客车占10%,2007年高级客车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7.50%。高级客车比例的提升为提高公路客运的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了我国客车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从客车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最近10多年来,JT/T325标准一直是客车生产企业研究的重点,已经成为客车技术的方向标。

    ――提升了我国客车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海关统计,2007年大中型客车出口达到了15031辆,这说明我国客车制造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充分认可。

    ――提升了道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来满足客运企业和乘客对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等方面的要求,这是实施JT/T325标准的宗旨。

四、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正确的经营理念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30年来,有一批企业功成名就,也有不少企业销声匿迹。纵观那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其经营理念的调整和转变大多数都有相似之处,比如:

    从计划供应到全球采购。底盘计划、钢材计划是30年前客车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基本渠道。客车企业能耐再大也跳不出“计划”的掌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使全球采购成为主要手段。在此之前,国产客车的档次不高,不需要全球采购,客车企业也不熟悉全球采购模式,因此,客车产品和客车企业都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市场对客车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的配套体系很难满足市场的多元化要求,特别是市场对高档客车的要求,如果不引进全球采购理念,势必要引进更多的高档客车产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引进全球采购理念,为国产客车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为产品升级和客车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对国内配套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等客上门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计划经济时代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商品短缺,客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供不应求,因此,从来就没有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概念。从等客上门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在需求扩张的刺激下,市场上客车品牌越来越多,买卖双方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向用户倾斜的变化。客车用户掌握市场交易的主动权。客车企业的市场开拓重点集中到争夺客户资源方面,其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重要手段。客车企业对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比如,建立呼叫中心,开辟绿色通道,按照产品销售时间将服务不断细化为售前、售中和售后,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希望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在市场上争取主动。又如客车巡展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和服务形式已被普遍采用。这种送货上门点对点的服务,不仅给客户送去了产品、送去了便利,更为重要的是给客户送去了尊重,让客户能够从中真正体会到主动权和选择权。

    从没有品牌意识到重视品牌建设。客车企业的品牌建设是最近5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市场上,品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客车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不仅纷纷成立了独立的品牌管理部门,而且还委托专业的品牌策划机构协助品牌的提炼和推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客车品牌精彩纷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气象,宇通的“耐用”、海格的“安全”、大金龙的“中国客车专家”、浙江青年的“高档豪华”不仅在市场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且其品牌形象随着产品的出口已开始走出国门。

五、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

    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推动客车技术与产品升级的两大引擎。分析30年来的发展轨迹,我们认为,客车行业发展的基础是自主创新,而获得加速度的动力则来自于技术引进。中国的汽车工业落后于欧、美、日、韩,因此“以技术换市场”成了汽车行业被大众所诟病的话题,但是,在客车领域却是值得骄傲的,既引进了技术,又没有被换走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逐步缩小了中国客车与欧、美、日、韩的技术差距。

    30年来,中国客车的成长历程可大致地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8年。

    这一阶段尚未出现真正的客车底盘,客车的基本构造是货车底盘加客车车身,代表产品有:使用解放底盘的JT660、JT661,使用东风底盘的JT662,使用黄河底盘的JT680、JT681,使用南汽底盘的JT644。其主要技术特点是:

    1、动力不足。发动机前置,以汽油机为主,功率较小(一般都在100马力以内,只有680、681能够达到150马力)。

    2、底盘配置技术水平不高。变速箱没有同步器,转向没有助力装置,悬架都是钢板弹簧。

    3、车身简陋,舒适性较差。向上提拉式车窗,没有空调、没有换气扇(只有天窗)、几乎没有电子设备,全是平靠座椅,防雨防锈水平很差。

    4、产品单调。大部分产品在9米左右,中开门。

    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国家引导的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集中在3个产品上:

    一是,JT663。1979年由交通部开始组织开发,至1987年销售批量已经达到1000辆,是早期市场影响最大的客车产品。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加宽前轮距,增加了客车的稳定性;重新匹配设计钢板弹簧系统,提高平顺性;车身造型开始出现方基调、小圆角风格,开始使用推拉车窗。

    二是,JT1118H。1981年开始立项,由重庆公路所组织开发,1985年装车并通过鉴定,但没有形成市场批量。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发动机后置,柴油机,前开门。

    三是,JT6120。这是一个跨代产品,开发时间是1986年-1990年,90年通过鉴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后置发动机,隔栅式底架,空气悬架,独立式空调,张拉蒙皮,可调式座椅,大行李仓,外摆式乘客门,客车造型引入现代元素,开始向欧洲风格转化。JT6120强调国产化,虽然没有形成太大的市场批量,但由于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后期客车产品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二阶段,1988-1998年。

    这一阶段以中外合资和技术引进为主。由于加快了与国外优秀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客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尽管合资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多不太理想,但在产品开发理念的更新、工艺水平的提高、技术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据统计,行业内与国外企业有技术合作和合资的企业多达30余家,正是这种兼收并蓄加快了中国客车进步的步伐。北方尼奥普兰、桂林大宇、西安西沃、安徽安凯、亚星奔驰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阶段的自主创新以卧铺客车的开发为代表,卧铺客车是标准意义上的的国情车,刚进入市场就受到用户的追捧,经过不断改进和升级,最后由郑州宇通将卧铺客车的市场化推向高潮,直到现在,卧铺客车的年度销量仍然保持在3000辆以上。

    第三阶段,1998年到现在。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上法规和标准的推动,中国客车的技术进步和较高的性价比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高度认可。这一阶段客车技术和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市场上已经找不到进口产品,自主品牌、自主设计、国产化已成为主流,行业格局逐渐清晰。主要特点如下:

    1、大型化。大型客车的产品数量、市场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6年,公交客车的市场结构中,大型客车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中型车居于首位。从法规上来看,2004年新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性标准出台,规定客车车长最大限值由原来的12米增长到13.7米,宽度也由2.5米的限制增长到2.55米,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客车的发展。

    2、重视安全性。在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工作的推动下,客车的安全性已成为客车企业、客车用户和行业主管部门关注的第一重点。1998年以来,JT/T325标准经历了3次修订,2001年,将影响客车主动安全性最大的“制动、行走系统的配置”作为重点条款进行了修订;2004年,新增电气系统采用CAN总线、座椅地脚安装结构、调整了卧铺类型尺寸及支撑杆表面软化等要求;2006年,增加了对高级客车的安全部件配置要求(盘式制动器、缓行器、座椅汽车安全带、后置发动机舱自动灭火装置等)。

    3、强调经济性。节能减排是国家的政策重点,也是客车企业的技术重点,车身轻量化、发动机热管理技术已逐渐成为流行趋势,在最新修订的JT/T325标准中,采取调整空调指标、比功率及行李舱容积,以降低客车能耗。

    4、产品出口高速增长。随着中国客车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客车走出国门的速度越来越快,据海关统计(详细数据见下表),近5年来,客车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1.33%,可以说,在现阶段,出口已经成为客车行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不仅能够弥补国内需求趋缓的不足,而且为行业的扩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出口量()

2550

4784

6439

12917

41896

同比增长率(%)

22.83%

87.61%

34.59%

100.61%

224.35%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回顾与分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

    30年来,高速公路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零部件配套环境的改善为客车技术与产品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客车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客车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会有不测风云,会发生种种危机,但我们坚信,经过三十年市场实践所积淀起来的中国民族客车工业,一定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走向强大,走向更大的辉煌。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